“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2)

“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2)

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文风改良的大师

主持人: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事实上,毛泽东、邓小平等我们党的老一辈领导人不仅高度重视文风问题,而且身体力行,他们的很多作品本身就是改进文风的典范,请谈谈您对此的看法。

万安伦:我感觉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其实都是文风改良的大师。马克思指出,当我们的领导、我们的工作有了数字,就接近了科学。用数字写文章乍看起来比较枯燥,却是一种最接地气、最务实求真的朴实文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都是非常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的。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演讲中把“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并列为延安整风的三大内容,号召全党抛弃党八股,倡导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文章写作和表达方式。毛泽东本人就是这种生动活泼文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此后,“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等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文艺大众化运动在解放区乃至全国蓬勃展开。

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说过这样一段话:“开会要开小会,开短会,不开无准备的会。会上讲短话,话不离题。”小平同志倡导“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实际上就是改革开放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党风、学风和文风的具体体现。陈云同志也曾经说:“开会不要开死人”,表达了对开会讲空话套话的极大不满。

刘跃进:毛泽东同志历来倡导古为今用,号召人们要充分地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延安整风时,他特别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报告,强调要整顿学风,整顿文风,整顿党风。毛泽东引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号召全党同志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自己也身体力行,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字,表达深邃的思想。如他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稿件《中共“七七”宣言在重庆被扣》《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等,高屋建瓴、精辟透彻,给我们树立了典范。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端正党风,要从端正学风做起;端正学风,要从文风做起。“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

 陈晋:重视文风,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是我们党改进文风的典范。比如,毛泽东讲话写文章,不拘一格,有力度有温度;邓小平讲话写文章,平白朴实,直截了当,简洁明了。两种风格,都有个性,一看就是他们写的,一听就是他们讲的,都体现了我们党提出的“文风三标准”: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不仅国内这样看,国际上也有这样的感受。比如,1961年6月,中国驻瑞士大使李清泉对瑞士劳动党总书记沃克亲自校对《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法文译稿表示感谢。沃克回答说,这是他有兴趣和喜欢做的一件事,因为“目前各国党的领导人,包括他自己在内,谈问题都是一般化,不能摆脱已形成的公式,唯有毛泽东同志具有独特的风格,问题写得生动、细致。”

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文风为什么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我想有三个原因值得注意。

第一,态度上很真诚。讲话写文章,是敷衍应付,还是要说点自己的认识,这是决定有什么样文风的起点。不良的文风,诸如那些面面俱到、离题万里之“长”,那些照抄照搬、不触及实际之“空”,那些堆砌概念、言不由衷之“假”,究其原因,首先就是在讲话写文章的起点上输了一着。“修辞立其诚”,长空假文风的典型标志是看不出自己的话,这对别人不仅是一种折磨,而且让人觉得你说话写文章没有诚意,对听者读者也是一种轻慢和冒犯。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和文章,之所以一看就是他们的,首先是他们谈的是自己的观点,表达的是自己的智慧,甚至挟带有自己的个性与感情,因此,他们的文风很有生气,有个性,有感染力。对此,毛泽东1964年1月8日同吴冷西谈《人民日报》宣传问题时说:“我写文章,不大引马克思、列宁怎么说。……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列宁就很少引人家的话,而用自己的话写文章。当然不是说不要引人家的话,是说不要处处都引。”总之是提倡我口讲我心,我手写我口。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邓小平的大量著述,都是口头讲出来的,你不能不说是经典。

第二,内容上重实际。毛泽东、邓小平同志讲话写文章总是着眼于实践,不是为讲而讲,为写而写,而是讲于所当讲,写于不得不写。讲、写之前,对形势发展有自己的判断分析,对问题和矛盾有自己的研究,对推动实践工作有自己的考虑和期待,这才去讲,去写。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名篇,无不是因应实际、推动实践而写。即使是《矛盾论》《实践论》这类纯粹的理论论著,也是为了总结土地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倡导新的思想方法。邓小平同志的两篇重要长文,1978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92年的“南方谈话”,都是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讲出来,写出来的。他们的讲话和文章,听起来读起来很解渴,关键是紧扣了实际,内容很实在。毛泽东对苏联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有一个很准确的评价,他说:“教科书的写法,不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没有说服力,没有吸引力,读起来没有兴趣,一看就可以知道是一些只写文章、没有实际经验的书生写的。这本书说的是书生的话,不是革命家的话”,总之,“理论和实践没有结合起来”。

第三,风格上看对象。讲话写文章,总是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面对不同对象。不同对象有不同的要求,听讲或阅读有不同的接受习惯。因此,一个人的文风未必是单一的。毛泽东同志很注意这一点。年轻时他办报刊,包括他在战争年代亲自撰写的一些新闻报道,文风活泼辛辣,酣畅流利;如果对象是老一辈党外民主人士,则文辞典雅,陈义高古;面对青年后辈,亲切自然,平白朴素;在正式大会上,精心准备,力求高屋建瓴,入情入理;在党内小范围会议上,放得开收得住,讲得透抓得准;写读书批注,直率本色,不掩性情;写批示常常由此及彼,态度鲜明;写政论,气势磅礴,神气昂然;写理论文章,有论有据,醇厚自然。这些不同风格的背后,表达的是尊重对象,真诚交流,追求的是让人听得进,入脑入心,有所思,有所悟。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