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林: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的新发展和新运用(2)

刘书林: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的新发展和新运用(2)

二、以科学的历史思维认识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夙愿,凝聚力量,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推动完成“两个一百年”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时,也是运用历史思维,把问题放到5000年的文明史中、500年的社会主义历史中、60多年的新中国历史中,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史中来观察。他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样的分析不但有利于增强人民的信心和历史使命感,而且提示人们不要忘记共产党人的本色和根本追求。他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中国梦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把中国梦放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中进行阐发,用170多年的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激发人们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中国人民遭遇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真正是苦难深重、命运多舛。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实现中国梦,因为中国梦首先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他还指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正因为这样,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归于历史的范畴。他说,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这样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分析,更加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投身中国梦的圆梦实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