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如何分类垃圾呼唤政策一体化

不知如何分类垃圾呼唤政策一体化

本月初,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消息,将设置垃圾“分类、分质、分时”收运试点,促进居民源头分类,同时将探索设置垃圾“不分类、不收集”惩戒试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知道如何分类,成为困扰诸多小区居民的难题。(11月6日《工人日报》)

垃圾分类处理的好处很多,最突出和显著的有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保护环境等三个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与国内城市的垃圾分类经验告诉我们: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无不说明,垃圾分类处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是垃圾科学化处理的必由之路。

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国内特大城市如北广上都开展了垃圾分类处理的试点。北京与上海、南京等8个城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已经16年了,按说经过了如此长时间的试点,已有一套成熟的运行体系,除了硬件上的相对完善之外,市民意识和处理流程也都在到了一定的高度。不过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诸多小区还依然处于“不知如何分类”的层次,如此结果不免让人倍感尴尬。

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居民的源头分类具有基础作用。因为只有居民先做到了分类处理,那么从运转到最后的处置,才能形成一条龙。假若源头分类都没有实现,后续的跟进效率再高,处理能力再强,都只会沦为摆设。事实上,从各种调查情况看,不仅有超过半数的市民不知道如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就是直接参与垃圾清扫的环卫工,也有相当部分人不知道如何处理。正如很多网友所说,居民好不容易将垃圾进行了分类,不过清运人员却一股脑儿将其混在了一起,使得垃圾分类处理遭遇了“中梗阻”。

试点十几年,居民认识始终没有得到提高,其间的原因值得反思。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曾说,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程,应回归居民主体,“依靠每个家庭的习惯来形成对整个社会的约束,这比政府直接的宣传发动更为有效。”但问题在于,习惯养成除了义务相对人,管理方同样不可或缺——被管理者的素养与习惯,与管理者的素养高低和习惯好坏,具有此消彼涨的联系。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离不开软硬环境的支撑。从分运到居民区、楼道的垃圾桶科学配置,再到每个家庭如何分类投放,应做到既要分类又得让市民觉得方便,不至于太烦琐累赘。

同时,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系统化工程,不可能只注重某个环节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这里面有个人或者家庭的责任,也有政府的公共责任,更有基于公益与市场对接的第三方参与。不过,现在垃圾分类处理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都面临着共同的困境。即要求和强调已到了很高的地步,不过行动上却差强人意,试点都没有摸出一条有效之路,其他非试点之地更是一地鸡毛。

对于垃圾分类处理的新政实施,还得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具体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做好宣传发动,将提高认识和矫正习惯作为基础;二是完善硬件设施,并进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三是采取“分类问责”的办法,先从政府机关,再企事业单位,最后再面向于公众。只有真正做到了软硬兼施和综合推行,那么单腿走路的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才不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