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朝阳区青年路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在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五年前,《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开启了这座千年古都的生态革命。截至2025年5月,北京垃圾分类答卷上赫然记录着:全市近1.3万个居住小区、3000余个行政村、11.7万个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和广大群众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2%,提前一年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绿色实践,更折射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智慧。
全民参与:从“新风尚”到“新日常”。站在五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北京垃圾分类最显著的成就,在于成功构建了全民参与的良性生态。北京市统计局2025年4月数据显示,98.3%的受访者至少对两类垃圾分类投放,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满意度达94.1%,较2020年分别提升25.3和36.7个百分点。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制度创新与全社会参与协同发力的结果。社区里的“桶站值守”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全市组建的363支志愿服务队覆盖16个区,覆盖2.2万人次;东城区推出的环保舞台剧《“我们”的世界》,以儿童视角讲述垃圾分类故事,推动“小手牵大手”的家庭联动;通州区广通小区依托智能回收箱,让居民在“投递-返现”的互动中养成习惯。这种“软引导”与“硬设施”的结合,让分类行为从政策要求转化为生活自觉。
技术创新:破解垃圾分类的科技密码。北京市以数字化重塑垃圾分类逻辑,让绿色生活更便捷、更智能。实施垃圾分类五年来,全市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从3000多吨增长到7450多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在北京尊府小区内,居民隔空点击悬浮在空中的全息操作屏,选择“厨余垃圾”类别后,箱门自动开启,全程无需触碰实体按键,扫码即获返现的场景,这正是北京“科技+环保”融合创新的缩影。全市640台智能回收箱,市民扫码投放可获积分兑换商品;AI摄像头实时监测投放行为,错误分类即时提醒;垃圾清运车搭载GPS定位系统,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这套“前端便捷投放、中端智能监管、末端高效处理”的闭环体系,让垃圾分类从“人海战术”迈向“数智治理”。
文明嬗变:小习惯折射大文明。垃圾分类的深层价值,在于重塑城市文明基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垃圾分类纳入志愿服务体系,全市志愿服务队伍363支,志愿者涉及各行各业,包括社区工作者、物业管理者、党员干部、教师、学生、离退休人员以及城市管理从业者、环保志愿者、垃圾分类基层讲师、达人等,专属LOGO上的四色水滴象征全民共治。这种文明自觉正在转化为城市竞争力,碳排放强度下降显著,为“双碳”目标贡献了首都方案。面对流动人口占比超38%的超大城市现状,北京没有简单依靠行政命令,而是通过“以奖代补”激发物业积极性,利用“环保淘淘乐”等活动增强认同感。这种以人为本的柔性治理,让“麻烦事”变成“分内事”,书写了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鲜活样本。
北京用实践证明,垃圾分类不仅是环境工程,更是培育市民精神、提升治理能力的系统工程。当98.3%的参与率与94.1%的满意度交汇,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数据,更是一个迈向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超大城市样板。(宣讲家网 张昊)
作者单位:河北省定州市清风店镇人民政府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