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UID20231116154109136770

在上海市金山区吕巷镇夹漏村村道上,保洁员驾车挨家挨户收集生活垃圾。新华社发(庄毅 摄)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国管局等部门印发通知,决定于5月22日—28日,开展以主题为“践行新时尚  分类志愿行”的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让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垃圾分类观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垃圾分类一头牵着民生,一头连着生态文明,是“国之大者”的“关键小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了解基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垃圾产生量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也使得环境隐患日益突出。所以,无论是从资源化利用角度看,还是从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出发,实施垃圾分类都大有裨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是垃圾分类的基础保障,要让居民手里的一包垃圾“随手分一分”变得便捷可及,就要跨前一步,推动各类垃圾分类交投设施、垃圾箱房、分类收运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人性化治理。譬如,在大街小巷和居民小区因地制宜改造垃圾投放设施,设置投放新模式,破解空间掣肘;又如,大力推行绿色包装,在简单、有趣的拆卸动作中,不同垃圾自然而然各归其位、分开装运。除此之外,还应该有逐渐完善的投放、收集、运输、分拣、处理系统,不断提升的无害化处理垃圾水平,形成合理的、完整的垃圾分类处理链,真正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物尽其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垃圾分类意识并不是天生的,垃圾分类重在行为引导和习惯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磨砺,离不开教育宣传的引导。如,全国各地把垃圾分类纳入中小学教材,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逐渐培养起一代代“肯分类、会分类”的公民。又如,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通过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全区各街乡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站)组织志愿者,下沉社区开展“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携手共建文明小区”活动,增强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到实践垃圾分类中来。

垃圾分类考验的是政府的基层治理能力,特别是当下,要把落实垃圾分类与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解决人民群众诉求充分结合,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主动作为,善作善成。比如,城市管理部门可以巧借科技和大数据赋能,将垃圾分类纳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基于投放、收运等信息累积起的数据池,提升适用性;又如,相关政府部门健全完善政策制度、加大资金投入等保障措施,形成垃圾分类常态长效机制,视情况加强执法监管进行干预;再如,实行奖励政策,让垃圾分类的成果更为可视化、可感知,化作居民群众能实实在在享受到的“红利”,实现从“要我分”到“我要分”。

垃圾分类,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有责任。垃圾分类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渐进过程,也是一场久久为功的持久战,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多方形成合力,我们应该有信心打好“组合拳”,未来,垃圾分类不会再是一种“负担”,而会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