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体制改革与高校智库发展

学科体制改革与高校智库发展

随着高校智库建设的深入推进,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目前大家讨论较多的是高校智库的人事、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学科与智库建设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讨论;即使讨论,大多也以高校学科如何有利于智库建设为落脚点。不可否认,高校学科可为智库研究提供深厚的学理基础、密集的人才资源,但是,根据“决策咨询制度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对北京、上海、广州的17个高校智库以及部分高校学科建设办公室的调研,发现现有学科体制对高校智库建设存在明显掣肘,需要深化学科体制改革,以推动高校智库的健康发展。

现有学科体制对高校智库发展的制约

智库研究以政策实践和政策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作为目标,研究范围涉及政策战略、政策规划、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智库研究应当具备相应的学科基础,是以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为取向,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模式,以问题解决和实践应用为着力点。

智库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这要求其区别于传统学科的组织管理体系。因此,在当前我国高校的组织管理、评价体系、资金拨付等均以学院为单位、以学科为基础的大环境下,智库建设遭遇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组织方式上,依托于单一学科,不利于跨学科、综合性智库的建立。当前高校智库大都依托于某一学科而建,从业人员要想进入这类智库,必须与其挂靠学科完全相同或者高度相关。如此建起来的智库缺乏综合性,不能满足解决复杂问题的需要。

第二,人员构成上,多由学科人才兼任,缺乏职业化的智库人才体系。正是因为大多数高校智库或者依托学院而建,或者由传统的学术研究中心转化而来,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多由各学院的老师兼任,只有极少数专门从事智库研究的人员,谓之“小机构、大网络”。这会导致智库研究和运营存在几方面的限制:一是老师们因忙于科研与教学,无暇做政策研究,只是偶尔或顺带写一写政策报告,甚至是相关部门将任务压下来才组织人员进行突击写作,政策报告质量不高;二是大多数老师不擅长政策研究,所提建议往往不切实际而不能落地;三是学院老师对于如何运营、管理智库没有经验,缺乏“思想界的企业家精神”。

第三,评价体系上,仍采用传统学术评价方法,没有建立起针对智库研究人员的评价方式。目前,我国智库专业化刚刚兴起,还没有发展出专门针对智库的评价标准、声望结构和职业模式,因此,大多数高校智库仍采用原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当前,虽然有一部分高校将政策咨询报告纳入到考评体系中,例如将获得一定级别的批示等同于某级别的期刊,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老师从事智库研究的积极性。但是,本质上智库评价仍然依附于学术评价,而且学术共同体对此类成果认可度不高。

第四,经费分配上,多数高校以学院为单位支持学科发展,对智库支持较少。当前直接由高校投资建设的实体性、综合性智库极少,甚至没有。据某高校学科处负责人介绍,高校的资金基本来自财政拨款,国家对这部分资金的用途有着严格的规定,高校没有太多的自主权。建设高校智库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且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既有来自财务审计的风险,同时还存在智库建设不成功的风险。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本着合理合法的原则,大多数高校在资金拨付时更倾向于以学院为单位,支持学科发展,除非有外来资金支持智库建设,高校才以配套的方式投入。此外,作为学院的二级单位,高校智库在资源分配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第五,僵化的学科体制导致跨学科合作困难。当前,我国高校的跨学科合作非常困难,包括“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跨学院、跨校协同等,最终经费都散落到各个学院、学科,没能形成凝聚力和实现真正的跨学科合作。究其原因,以往的跨学科合作多以平台为支撑,宏观上,跨学科往往涉及多个学院,在条块分割的部门本位主义下,必然涉及职权分配、人员和资源的投入等问题;微观上,涉及合作成员之间的成果如何分享,成果贡献度如何切割,尤其是在强调第一作者为成果主要贡献者的学术环境中,常常面临成果认定的难题。因此,当前的跨学科建设主要是以课题为基础的临时性合作,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六,公共政策分析学科不成熟,不能满足智库研究的需要。公共政策分析作为智库最直接、最重要的支撑学科,目前在我国的学科专业设置中,被列为公共管理的一个二级学科或专业,从其缘起及其主要学科归属来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政策分析具有更广泛的理论框架与学术视野,是当代最典型的跨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研究领域之一,同时也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因此,需要改变公共政策分析的边缘地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智库建设。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