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西安事变

毛泽东与西安事变

摘要: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国共合作抗日已经是大势所趋。1937年3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恩来回到延安,毛泽东亲自到机场迎接。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运筹帷幄,成为扭转乾坤的核心。

毛泽东决策红军与东北军、十七路军形成“三位一体”局面

事变前,争取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西安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即开始了争取张学良、杨虎城停止“剿共”、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

红军和杨虎城之间的统战关系比东北军要早。1933年,杨虎城就和红四方面军签订了“汉中协定”,亦称“巴山协定”。红军和白区秘密党组织建立了交通站,红四方面军急需的医疗器械、通讯器材、汽油、纸张等重要物资以及情报等由此不断输送到苏区。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也着手与杨虎城的部队建立统战关系。红二十六军政委汪峰受命担任了这一特殊使命。据汪锋回忆,1935年12月5日,毛泽东亲自给杨虎城及其总参议杜斌丞等人写了信,在信中恳切地表示,我们党愿联合一切反蒋抗日之人,不问其党派及过去之行为如何,只问今日在民族危机关头是否有抗日讨蒋之诚意,“凡愿加入抗日讨蒋之联合战线者,鄙人等无不乐于提携,共组抗日联军,并设国防政府,主持抗日讨蒋大计”。在给杨虎城的信中还说:“如荷同意,即祈派代表,前来苏区,洽商一切。”

1936年2月,杨虎城首先与红军达成了停战抗日的具体协定。

同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结束东征,红军撤回河西,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公开宣布中共的“抗日反蒋”政策已转变为“联蒋抗日政策”。但由于蒋介石当时的顽固态度,中共中央决定把重点放在首先争取西北军高级将领之上。

1936年秋,中共中央提出国共再度合作,将“反蒋抗日”口号改为“逼蒋抗日”。之后,毛泽东又于8月13日派他的秘书张文彬带着他给杨虎城及杜斌丞的亲笔信,随同叶剑英(做东北军工作)、潘汉年(去南京做国民党上层统战工作)、汪锋(做十七路军党的工作)等到西安,表示希望“两军关系更臻融洽”。

西安事变前,蒋介石加紧对红军进行“围剿”。1936年12月6日,毛泽东又派王世英致书杨虎城,敦促杨虎城旗帜鲜明地站在联合抗日战线上,并祈其对苏区资助10万元的经费。与此同时,北方局也派申伯纯等去十七路军做杨虎城的工作;共产党员王炳南回国后,也到杨虎城身边做十七路军的工作。从各方面争取与杨联合抗日。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采取公开与秘密、上层与下层、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对东北军的争取工作。毛泽东直接部署和指导了这一工作。1936年1月,毛泽东起草了联名发表的《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申明愿同正在陕北进攻红军的东北军首先停战议和,共同抗日。

2 月19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王以哲(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军长)、张学良,通报国内形势,劝张坚持联合抗日的立场,防止蒋介石的暗算,并同意派李克农立即赴洛川面谈一切。翌日,毛泽东、彭德怀又致电王以哲:红军代表李克农、钱之光等4人于 21日从瓦窑堡动身,25日可抵洛川,望妥为接待,并保证安全。李克农等到洛川后,把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决议交给了王以哲,充分表示了共产党的诚意。王以哲热情地安排他们住在军部后院,和自己比邻而居,对外绝对保密。王以哲安排好李克农等人之后,电告张学良。张学良回电说他有事去南京,要王以哲先同李克农等会商谈判第六十七军与红军局部合作问题,其余重大问题待他回来时再谈。

2月29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李克农,提出了更为完整的4条协定。经过再次商讨, 李克农与王以哲最后达成互不侵犯、加强双方联络等4条口头协定。按照双方商定,毛泽东、彭德怀于 3 月 4 日将口头协定内容通报下达部队,开始实行。3月3日,张学良由南京回到西安。次日他亲自驾机飞抵洛川。下午,张学良即与李克农会谈,他完全同意红军与六十七军的口头协定。为了进一步商讨抗日救国大计,张学良提出,中共最好在毛泽东、周恩来中推出一位,与张当面会晤,地点定在延安,时间由中共决定。

会谈中,张学良还要求中共派一位代表常驻西安,以便开展工作。李克农答应将张学良的请求报告给中共中央。3月5日凌晨5时,谈判结束。3月16日,李克农到达山西石楼,立即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详细汇报了谈判经过,并向中央转告了张学良的要求:“由毛泽东、周恩来二人中选一位与他会谈,商定大计。”毛泽东幽默地说:“看来,这位少年得志的张学良,是嫌我们克农同志的官小啊!”

随后,中共中央决定由周恩来为全权代表,李克农为副手,即刻奔赴东北军控制的延安城,与张学良继续谈判。28日,李克农与周恩来、博古、邓发、王世英等人,带着一部电台和一个警卫排,离开石楼启程,当晚渡过黄河向延安进发。

4月2日,张学良通过王以哲复电李克农,确定于4月8日晚在延安会晤。届时,东北军将派人秘密接周恩来、李克农入城。4月8日下午五六点钟,周恩来、李克农及随行部队按照预定时间到达延安东北的川口村。张学良获知周恩来、李克农到达川口的消息后,一面发急电嘱咐驻守延安的一二九师师长周福成准备盛情招待,一面自驾飞机,带着王以哲、刘鼎及少数心腹侍卫飞赴延安。9日黄昏时分,张学良派高福源到川口接周恩来和李克农。在高福源的引导下,周恩来、李克农在夜幕中走进了延安城,来到了清凉山下的桥儿沟天主教堂。这是当时延安城最好的建筑。在这座天主教堂里,周恩来、李克农与张学良等人举行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谈。

延安会谈让张学良的心情豁然开朗。他不仅看到了东北军的前途,而且坚定了联共抗日的信心,对于共产党人也有了深入的了解。此次秘密会谈,为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建立“三位一体”的西北反蒋联盟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半年后的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9月18日,红军与东北军签订了局部停战协定。至此,我党争取东北军的统一战线工作收到了重要成效,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之间,基本上形成了统战的“三位一体”局面。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