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启迪意义
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前提,我们片刻不能离开或丢掉马克思主义。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已有近百年时间。整个20世纪,我国文艺理论发展的基本轨迹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逐渐占据主体并居于指导地位的过程。事实证明,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持久活力。习近平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中共中央宣传部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前言”中认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我们党的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有关文艺的理论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的观点,作为以文字为工具的文学,自然也就成为传达思想、表现情感的重要渠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趋于成熟的著作,以及马克思后来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反复申说了这样一种思想,“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所要表达的这种思想具体到现实社会中,就是“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由此来看,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意识形态的形式”,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发现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框架中,被安置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成为判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标准和出发点。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神圣家族》中对欧仁·苏《巴黎的秘密》的创作观念与创作倾向的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文艺创作“出发点”的确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中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关系的论述,以及在《致拉萨尔》的信中关于“艺术真实”“悲剧”等问题的探讨,至八九十年代《致敏·考茨基》《致玛·哈克奈斯》《致保尔·恩斯特》等通信中对于典型的塑造、倾向性与真实性的关系、现实主义、艺术使命等问题的论述与分析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文艺创作、文艺思潮、文艺规律的思考与阐释从没有停止过,并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体系。在这一基本体系中,虽然他们所提出的文艺见解针对的对象不同、研究的问题有别,但他们始终坚守这样一种文艺信仰,这就是始终把无产阶级的“自由”与“解放”放在首位,并希望文艺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摇旗呐喊。
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理论联系
恩格斯曾经提出文艺创作的“倾向性”概念,他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文章中提出了文学应该“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和革命的无产者”的看法。接续这一文艺“倾向性”思想的指导,列宁完成了其著名的《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这一光辉著作,提出了“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的观点。毛泽东同志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通过对以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继承,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主张,并且认为,做好这种服务“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由此,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命题,即“为什么人的问题”和“如何服务的问题”,便一直成为我们判断文艺“倾向性”与文艺作品存在价值的重要标杆。新时期之后,我们党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以及在坚持这一方针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在文艺工作中的具体落实与表现,非常清楚地论述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性质与特征,以及社会主义文艺所载负的使命与责任。
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理论联系,如他提出的“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的问题,这与恩格斯的文艺“倾向性”以及列宁和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相关联;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立足于“全球化”视角,多次谈到通过文艺加强各国的认同和理解的问题,这既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也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表达的关于形成一种“世界的文学”的基本主张相吻合;而强调“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的主张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现实主义方法的创新性运用;在文学批评方面,他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并提出文学批评标准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则直接是对恩格斯所提出的“美学的、历史的”标准的继承与发展;在探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问题时,他引用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论述以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等等。这些都充分证明:习近平的文艺思想结合我国文艺的现实状况、现实问题,立足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继承前提下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关文艺问题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实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这样讲了,也这样做了。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理论突破研究”(项目编号:15AZW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