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宇: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张红宇: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主导作用。

准确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决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关键一环,也是农业自身发展问题倒逼下的客观要求。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为国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并表现出了阶段性的变化趋势。重点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农业在提供农林牧渔产品外,还不断涌现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互联网+”等新业态;第二,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越来越向高端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满足这种不断变化的多层次需要成为新趋势;第三,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农场和各类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使农业经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第四,农业经营理念从保产业发展、保数量增长变为重品质、重效益、重竞争力提升,重农民收入增长;第五,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理念由过去单纯靠政府支持保护,即“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转变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即“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资本”。

与此同时,农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农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农业竞争力弱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善;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面源污染较为严重,面临资源环境“双重约束”;农民收入总体仍然偏低、增速放缓,还未能分享更多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在产品结构上,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给不足,部分低端农产品供过于求。在生产方式上,小农户分散经营仍占多数,现代化的经营体系还未形成。全国农户经营规模在30亩以下的占96%;6000多万生猪养殖场户,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占57%。在增长动力上,粗放式发展方式普遍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改善总体滞后,还没有转到依靠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增长上来。在区域布局上,水土资源、消费市场、加工增值与农业生产不均衡不匹配的情况明显。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的供需平衡。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词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就是在农业的供给侧,通过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基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最终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一是着眼于产品,要降成本增效益、适应消费需求。通过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四大要素组合方式和促进制度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加从业人员收入;实现中高端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二是着眼于产业,要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通过有序开发山水林田湖,集约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废弃物,合理施用农业投入品,从外延式、粗放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集约式发展,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促进农业可持续。

三是着眼于主体,要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提升人力资本。通过加大科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农业从业主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