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内政治生活实践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有其内在规律性,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深入研究探索这些规律,切实把握党内政治文化的精髓,不断增强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在党治国理政中具有重要作用,党内政治文化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这是新形势下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贯彻党章和党规、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文化基础。党内政治文化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组织成员在政治生活复杂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对党内政治生活实践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有其内在规律性,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深入研究探索这些规律,切实把握党内政治文化的精髓,不断增强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自信和自觉。
重视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实证研究
当前,国内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研究,在研究视野及研究范式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从研究范式上来看,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基于对党的著作文献和党的历史资料的分析,从中概括出党内政治文化的特征。二是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理论分析。总体而言,对党内政治文化的研究还处在以规范研究为主的阶段,研究范式和研究成果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科学量化的研究还有较大空间。比如,在概念界定上,学者们倾向于把党内政治文化内涵扩大,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一般性问题上。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宏大叙事的方法,对经典文献等进行抽象分析多,对通过社会调查得来的经验数据和行为资料分析不足。由于缺少科学的量化数据支撑,使得政治文化研究不够深入,研究结果对实践也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因此,党内政治文化研究要实现创新发展,就需要聚焦党的建设的新实践,紧紧围绕党情的发展变化,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形成定量比较分析的研究范式。在实践中,还要避免采用单一的研究范式,注重规范路径与实证路径并重的研究范式,实现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和与时俱进,综合运用诸如问卷调查、访谈、计量分析等政治科学方法,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量化支撑和实践特色。
重视代际替代对党内政治实践的现实影响
代际效应是影响一个社会价值观变迁的显著因素。研究表明,虽然不同群体的价值观都会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而发生波动,但不同年龄群体间价值观差异的幅度大体相近。随着社会人口的自然更替,整个社会整体的价值观也在进行代际更替,同时,这种更替带来了整个社会一系列的深刻变革。从党的建设的实践看,代际替代对党内政治实践同样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根据中央组织部发布的2015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875.8万名,其中,30岁及以下党员1375.2万名,31至70岁之间按5年为周期划分,党员的分布大致在600—900万名之间,71岁及以上党员994.8万名。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34.3万名,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入党的579.3万名,“文革”期间入党的1070.3万名,粉碎“四人帮”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入党的253.8万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党的十六大前入党的3543.2万名,党的十六大后至党的十八大前入党的2679.5万名,党的十八大以来入党的715.4万名。从党员年龄及入党时间的维度分析,党员队伍存在明显的代际替代特征。因此,在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既要充分考虑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也要高度重视党员队伍自身结构的变化。要注意研究党员职业、收入、学历、地域等传统差异带来的新变化,还要高度重视代际替代的现实影响,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深刻把握并顺应代际替代的发展趋势,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不断增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