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既要有主体性,又要有解释力

贺雪峰:既要有主体性,又要有解释力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学派成长的路径与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要研究大时代的中国问题。只有研究中国问题,才容易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小循环与大循环

有两种中国问题研究的进路:第一种是“理论-经验-理论”的进路。这里的理论主要是指既有社会科学研究中形成的若干结论。通过在现有社会科学研究中找到对话点,再用中国经验进行对话,从而修正既有研究。这样一种研究,从理论到经验再到理论,形成了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循环,这个循环可以称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小循环。

第二种是“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进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也是服务于实践需要的,也是要靠实践来验证的。这样一种循环,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在理解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若干概括、判断和推理,再到实践中验证判断。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可以称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循环。

大循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这里的关键就是要解决西方社会科学一般理论与方法如何与中国经验研究相结合的问题。

小循环中,经验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是服务于具体理论论证需要的。大循环中,实践则是本体的,是完整的,是有机联系为一个整体的。

以对话为主的小循环,某种意义上是用中国经验与西方社会科学的具体研究进行对话(注意,这里是指与西方社会科学具体研究对话,而不是与西方社会科学一般理论的对话),这种对话必须接受西方社会科学不言自明的共识、前提与预设。

●目前阶段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应以大循环为主

西方社会科学是欧美国家现代性的产物。当前,欧美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和结构都相对稳定,西方社会科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也相对成熟。因此,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都已经形成了诸多不言自明的共识和预设,具体的研究也比较规范、严谨,主导的研究都必然是在既有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修修补补。这样的研究一般遵循从理论到经验再到理论的小循环。

西方社会科学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时代背景和研究重点差异巨大。核心不仅是中国社会正处在史无前例的急速变迁之中,而且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拎出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与预设,并进行审慎的检讨。

目前阶段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应以大循环为主,通过对模糊的、复杂的、全息的实践与经验的深入调查与把握来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共识和预设。这个过程就是西方社会科学一般理论如何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的过程。

大量的甚至成千上万的中国学者借用社会科学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呼啸着走向中国实践,在深入实践、理解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各有侧重、相互竞争的理论概括,形成具有逻辑自洽性和具有实践解释力的概念体系。这个过程一定是大破大立的,大开大合的。

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大循环中,经过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验深耕与百家争鸣,若干具有竞争力的学术理论竞相对中国实践的解释,百家同台就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最终形成有中国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这个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不仅来自中国实践,对中国实践具有解释力,而且因为在具体研究中形成了基于中国实践的关于中国研究的研究共识和研究预设,而使中国社会科学具有了主体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