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2)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2)

摘要:绿色生产方式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纲领,有绿色产业、绿色制造、循环经济、清洁能源、低碳经济等具体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和领导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在他主持起草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党的执政方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又有新发展,他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明确地把生态文明作为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阶段,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政治,关乎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把以人为本的生态观进一步发展为政治意涵丰富的生态民生政治观。中华文明能否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再铸辉煌?站在这样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他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公共产品,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老百姓在分享发展红利的同时,更充分地享受绿色福利,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

作为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与自然构成“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他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他提倡在城市规划时建设能够实现水循环的“海绵城市”。自然的循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维持健康的自然循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国哲学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天地之心”;人的贵就在于能够体会和服从天地生生之德,把天地生养万物的职能作为自己的职责,“延天佑人”、参赞化育,这是天人合一作为生态理念的积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丰富了天人合一理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强调环境生产力理念,把“自然休养”发展为更为积极主动的“生态修复”,强调“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他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6年1月5日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他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马克思在描绘共产主义时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生态文明作为文明新阶段,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在新的高度上的辩证统一,是恢复自然的活力,肯定自然的价值,从而真正地实现人的价值,达到自然史和人类史相统一的有效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我们应认真领会,推动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作者为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