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纸上风雅(3)

被遗忘的纸上风雅(3)

摘要:古人尚风雅,在各种笺纸上书写诗词歌赋和冷暖心情,从素笺一直写到彩笺。即便民国时期,还有我们熟悉的“红八行”笺纸,信封则是白绵或宣纸糊成的长方形,名址皆由右至左竖写,尚留一番古风。如今,网络普及,人心浮躁,用纸笔写字的人已越来越少了,毛笔和笺纸更几乎成为年轻人眼中的文物,此时此景,无奈无言。

在唐代之前,绘画多用绢本,而唐代留下了至今可见的纸本画,画家们多用纸作为粉本起草画稿。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即用宣纸加蜡造成透明效果以摹写图画,这是最早关于宣纸名称的记录。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韩滉的《五牛图》,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用的是桑皮涂布加工纸,纸张又细又平,将牛的丝缕毛发表现得清清楚楚,观之对古人唯有景仰之心。除桑皮纸之外,那时另有各色彩笺、斑石纹纸、云蓝纸、金银花笺等,甚至唐代的僧人还有不穿丝绸而穿纸衣的习惯。《文房四谱·纸谱》中就曾记载:“山居者尝以纸为衣,盖遵释氏云不衣蚕口也”。说明当时的纸张具有一定的厚度和柔韧度,质量应该是很不错的。而其价格又廉于丝绸,平民寒士遂纷纷取用聊以避寒。

唐代尚无笺纸上刻印图样之记载。至五代末,“姚顗子侄善造五色笺,光紧精华。砑纸板乃沉香,刻山水、林木、折枝、花果、狮凤、虫鱼、寿星、八仙、钟鼎文,幅幅不同,文缕奇细,号砑光小本。”砑花之法,是先在木版上雕出阴线图案,覆以薄而韧的彩色笺纸,然后以木棍或石蜡在纸背磨砑,使纸上产生凸起的花纹,栩栩如生,精致可爱。于是,书画与笺纸开始完美融合在一起,笺纸的模样更为诗情画意了,映照出浪漫文士们斑斓的心底。

经过隋唐300多年的技术发展和经验积累,造纸术形成完整的体系。两宋时期,画法变革,水墨画法逐步兴盛,使得纸质材料愈来愈突显其优越性,迅速得以普及。纸本绘画逐渐广泛替代绢本。宋太宗淳化三年,用澄心堂纸拓印《淳化阁帖》,从此历代碑帖用纸大增。相对于之前用皮纸、麻纸作为主要原料,宋代则大量使用竹、稻麦秆和其他草木原料来造纸,使原料来源大大丰富,纸张产量得到迅速增长,并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祭祀用的冥纸、挡风采光的窗纸、驱蚊避寒的纸帐纸被,还有节庆喜丧的纸灯与纸炮等等,不一而足,温暖的纸质年代全面到来。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