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雾霾时的北京春天怎么过:与风沙斗争二十多年(2)

没有雾霾时的北京春天怎么过:与风沙斗争二十多年(2)

摘要:北京五大风沙危害区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延庆康庄和昌平南口总面积243万亩,规划造林85万亩,现已造林70万亩,覆盖率为28.8%,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治沙防护林体系已基本形成。

80年代沙固林茂粮增产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北京的工业并不发达,对多数家庭来说,开上小汽车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此,人们在探讨“北京春天的风沙”时,所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多植树、广造林、兴修水利、整治环境,把露天的黄土变成绿地。

当那篇著名的《风沙紧逼北京城》见报之时,正值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之初,在市政府和首都绿化委员会主持下,绿化北京的十年远景规划问世,京津绿化系统工程全面展开。198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设方针提出四项指示,其中明确指出,“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城市”。

此后,北京集中力量治理南口、康庄、永定河、大沙河、潮白河五大风沙危害区,植树固沙,让北京的风沙源逐步消失;二环、三环、四环、外缘……着手铺建一条条环状绿带,从外向里,一层层包围北京;给京开、京张、京密、京津、京周五大交通干线披上绿装,构成五大绿色走廊;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大房山、军都山、海坨山……让整个燕山山脉成为北京绿色的屏障。

到1984年时,本报的报道显示:那时候,首都每年有450万人参加绿化劳动;“三北”防护林体系造林面积已达一亿零五百多万亩,保存面积达五千五百多万亩。约一亿亩农田得到了林网保护,许多过去常年遭受风沙威胁、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

为了改变北京的自然环境,甩掉“风沙紧逼北京城”的帽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植树治沙,各级林业工作者和郊区农民、义务劳动大军艰苦奋斗10年,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使得北京的绿色由淡渐浓,逐渐成片,北京人初尝“沙固、林茂、粮增产”的甜头。

90年代“黄土不露天”

1999年6月18日,本报刊发《风沙,正渐离京城》。弹指一挥间,离《风沙紧逼北京城》的报道悄然过去了20年,不光北京人感觉风沙少了,各方面的测算数据也显示,昔日京城春季狂暴肆虐的“沙龙”已被缚住。

本月底,京城要实现“黄土不露天”,这是本市治理大气污染第二阶段的重心工作,所针对的就是北京的就地起沙问题。

北京五大风沙危害区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延庆康庄和昌平南口总面积243万亩,规划造林85万亩,现已造林70万亩,覆盖率为28.8%,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治沙防护林体系已基本形成。

环保和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扬沙日天气由“七五”期间的年平均9.6天降低到“八五”期间的3.8天,沙尘暴日也已明显减少……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风沙正在逐渐远离北京城。

21世纪初沙尘天一年仅3次

“城市青山环抱、市区绿地环绕、郊区绿海田园”,“十一五”期间,山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全面推进。2010年末本报报道,本市10年投33亿元治理京津风沙源,北京的年均沙尘天气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年均31天,降到2010年的年均约3天。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了52.1%、森林覆盖率达到36.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49平方米,申奥承诺的七项绿化指标全部兑现,首都绿化美化建设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