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大理论来源(2)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大理论来源(2)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长处,是它提供了有关市场经济的“病理学分析”,即对它的内在矛盾的分析。在经济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分析是迄今为止所有理论中最为深刻的,凯恩斯也受到这一分析的影响。马克思自然对这一理论做了主要贡献,但后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乃至其他异端经济学家对于这一理论也有重要的补充和发展。我想在此采用一个简要的表述,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病理学”分析,即将其概括为有关三种市场及其内在矛盾的理论。

第一个是普通产品的市场,马克思用由两大部类构成的再生产表式概括地表达了这一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存在着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这个观点经过卡莱茨基的中介,为凯恩斯所采纳,后者采用另一套话语对这个矛盾做了新的表达,即将其表达为产品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然而,和马克思不同,凯恩斯不仅要做病理学诊断,而且要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药方。在 《通论》 的最后一章,凯恩斯系统地论证,在一个完全由私人主导投资权力的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必须由社会接管一部分投资权力。第二个市场是所谓“生产的条件”,或集体生产资料和集体消费资料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由于投资的结果缺乏可独占性,收益的不确定性较高,如果由私人资本占主导的话,将会造成供给不足的矛盾。美国马克思主义者奥康纳,将此称作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第三个市场是金融资产市场,这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与普通产品市场的矛盾相关。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资本出现过剩,所以资本会在金融资产市场上寻找投资机会。然而,投资于金融资产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如果所有人都想在这个市场牟利,那是不可能的。大资本的游戏秘密在于,利用制度性权力,在金融资产市场创造出大卫·哈维所说的阶级-垄断租金,以吸引玩家加入这个游戏,因此,泡沫的发展,是这个市场得以繁荣的内生性条件。现代资本主义,尤其是美国资本主义,在1980年代后尤其依赖于这一市场的发展,后者往往被称作金融化,它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危机的频仍,是市场经济的第三重矛盾。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明斯基对第三个矛盾也有很深入的分析,他的分析可以与哈维等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相结合。

如果我们和新古典经济学相比较的话,就会发现新古典经济学对上述这些矛盾是在不同程度上回避的。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市场经济是内在地协调而稳定的。新古典经济学完全忽略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是一个具有纯粹辩护论性质的理论。从这个角度来讲,新古典经济学尽管是最为流行的当代经济学理论,但它显然不能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来源。与新古典经济学相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刻地剖析了市场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认为从无数人分散决策出发会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甚至导致经济的崩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