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经济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报告人:赵莉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
简 介: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题涉及两个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两者存在内在的有机联系。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在十八大后制定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其重点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强调了三地合作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路径和方法,是全国性的,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领域。在这一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总播放:45253
发布时间:2017-02-09 16:39
  •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在供给方面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的结构问题。而过去的需求侧管理,以“三驾马车”为抓手,仅注重数量的增加,已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因此,中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领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管理,以生产四要素为抓手,利用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其实施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做减法,二是通过补短板、追需求、创需求做加法。[文稿][PPT]

  •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同样也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行推进。就北京来说,其主要任务:第一,去功能。不仅去产能还要去功能,而北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第二,补短板。通过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构建创新共同体等,为转型升级创造条件。第三,促改革。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供给配套政策,提供制度生产力。[文稿][PPT]

     

    20170120赵莉--全程[00_44_35][20170206-133956-0]_副本

    赵莉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PPT

    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主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题涉及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另一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探讨呢?因为这两者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2月26日正式提出来的,也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在十八大后制定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其重点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强调了三地合作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的,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路径和方法,是全国性的,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领域。在这一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所以,这两者是存在内在有机联系的。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要求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增速明显下滑,说明供求关系出现不对等,供求平衡出现矛盾和困难。这被传统政治经济学称为“生产相对过剩”,而我们称之为“产能过剩”。那么,造成供求关系不对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两方面:一是有效需求不足,二是有效供给不足。从当前情况看,中央一再强调的产能过剩,其实就是供给过剩。同时,老百姓的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满足,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国人到海外爆买。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经济在供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的结构问题。也正基于此,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的需求侧改革有何不同?先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来了解一下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的区别。过去实施了十多年的需求侧管理,其重要抓手是“三驾马车”,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并主要通过增加投资、消费、出口的数量来拉动经济增长。但现在,我们看到这“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下降。第一,制造业这个实体经济近年来的发展有些不景气,对投资的吸纳能力大幅下降。第二,在有效控制公款消费后,居民消费成为主力,而居民消费的理性化,使得消费增长趋于缓慢。第三,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市场需求大大萎缩,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想扩大出口确实存在很大困难。

    因此,我们要转变经济管理方式,由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以供给侧管理拉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的重要抓手和工具就是四大要素,即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并主要通过调整这四大要素的配置结构来拉动经济增长。比如调整土地配置结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政策和方法,将“僵尸企业”或落后产能所占用的土地腾退出来,用于新兴战略型企业的发展需要,使得土地资源的数量保持不变,但用途结构却发生变化,并以这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经济发展。这就是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的区别。

    供给侧管理的提出。供给侧管理并非中国首创,而是来自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现代供给理论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供给经济学,在被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采纳后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所以,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供给侧管理,是经过西方国家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而形成的。

    而在我国,供给侧管理也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实际上,我国很早便开始使用这种管理方法了,只不过当时我们并不这么称呼它。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此后,我国把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当时,我国物资严重匮乏,一些生活用品如糖果、火柴、自行车、电视机等都要凭票购买。为解决这一问题,刺激生产和供给,我们通过放权让利等一系列举措,调动国有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工业产品产量。由此可见,在改革放开初期的这一阶段,我国实际上实施的就是供给侧管理,目的是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刺激生产,侧重于产量的增加,也就是数量上的变化。

    到90年代中期,随着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增加,我国物资短缺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由供基本满足于求很快过渡到供大于求的局面。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产品不仅在国内卖不出,出口也严重受挫,供给过剩全面凸显。1998年,我国政府及时转变改革策略,由供给侧管理转为需求侧管理。当年,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同志提出,要以扩大内需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

    在需求侧管理实施了10年后的2008年,我国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速开始下滑。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管理方式应由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而我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反倒是一些国外专家提出了这一观点。之后,国内理论界的经济学家们认可了这一观点。2011年初,贾康等七位中国学者发起成立了“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小组”,并于2013年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一份《以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咨询报告。后来,这一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4年4月16日,在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着力增加有效供给”的说法被重点提及。随后,201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就是说,到2015年底我国才正式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赵莉音频.mp3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