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时代  勿丢“礼性”

“个性”时代 勿丢“礼性”

老家有位小侄,家门独子,娇生惯养,自幼素以有“个性”而闻名,不时闹些新闻轶事为平淡的日子添些波澜,家人每每谈及均在可爱、可笑和可恶之间回旋。然而,今年不同,侄子所到之处,皆是夸赞之声,十几年“坏小子”的画风为何突然就变了呢?

待到正月初一,终于见到了侄子,看其发型和衣着,风采依旧地走在潮流的前线,依然“个性”十足,何变之有呢?正在纳闷之际,只见侄子带着有些羞涩的笑容,向长辈们一一问好、拜年,而后双手接过茶水,坐在一旁,与大家一起谈心叙旧。士别三日真当刮目相看,远离家乡,呼吸了半年大学空气的侄子,没有脱下“个性”的外衣,但是多了一层“礼性”的气息,于是就有了一种蜕变、一种升华了。

90后、00后是一个特别追求个性飞扬的一代,他们不喜欢按照传统的模式做一个个“乖宝宝”,而是喜欢在突出自我中尽显后现代主义的画面。那么,“个性”可以自由自在地“天高任鸟飞”吗?至少,“礼性”不能丢!

我国古代是一个“礼性”的社会,长期被奉为主流意识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强调仁礼的“伦理”哲学,所以,我们骨子里“礼”的血液一直没有停止流淌。我的老家,皖西山麓,乡人好礼,“礼风”尤甚,儿时觉得“礼”太多很烦,但现在甚感没有“礼”不雅无味。

第一,“礼”是古人对一种和谐秩序的尊重和崇往。“礼”从何来?《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见,礼是上古时期一种祭祀的行为仪式,进而发展,成为节制、规范人们欲望纷争的法则和依据,正如荀子所言:“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所以,“礼”与“乐”以人性本善为基点,构建起一套以求天地之和、以致天地之序的制度。相对于“严刑峻法”而言,“礼”是在一种谦和的氛围中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沟通,最终建立起良性、和谐的社会关系。

拜年吃饭时,有长幼之分,也有主客之别,但是饭桌之上总是井然有序。酒菜上半,主人便要安排坐席:长者上座,贵客东侧上坐,主陪客西侧上坐,其余的两边和下座。大家总要相互礼让一番,然后根据安排一一就坐。如此,敬酒、上茶、请菜等陪客之道,从何开始,一目了然。

第二,“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正在昂然迈进,国际竞争局势错综复杂,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越来越强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增强国家软实力、争夺国际文化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必须加以传承和发展。由于近代社会的变迁,“礼仪之邦”历经变革,“礼”也随之不断演进。阶级性、腐朽性的部分自然沉沦,合理性、正面性的部分得以传承。

过年前,正好参加了一位大学好友的婚礼。两位新人都是老师,没有选择常见的西式婚礼,而是在老家办起了一场传统婚礼。“三书六礼”一切从简,服饰、赞礼和拜堂甚合传统礼制,参加的同学都说这样的婚礼很有意义。当前,西方教堂式婚礼十分盛行,究其背后的原因是西方文化优越性对我们的吸引和征服,而中式婚礼的逐渐复苏,折射出我们对传统文化认知度的回归和文化自信的增强。

第三,“礼”是一种充满关怀的爱意和温情。从情感感知来说,“法”是冰冷的束杖,“礼”是温暖的握手。我们需要一个安定的法治社会,同时也需要多一点温情之风。

儿时,改革开放之初,乡村生活水平不高,平时最开心的事就是遇到家里开荤。每次煮了鸡鸭鱼肉,迫不及待地就要开吃时,总是被母亲制止,看着母亲从中选些好的装上一碗,让我送到旁边的祖父母家里。慢慢发现,这是家乡的一种礼敬老人的风俗。小小的一碗汤,“礼”是其外在表现,“孝”是其精神内涵,盛的是家庭的温情。

不少人觉得过年走亲戚很累,但我乐此不彼。比如,每年去大姑家拜年,离她家还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门前有一个在张望的身影,一股暖意悠然而起。待到傍晚离别时,已经走了很远,回头望去,黄昏中,那个熟悉身影依然站在门前。这便是家乡迎送客之礼,满满的都是说不尽地温情,让人不舍离去,下次还想再来。

如今,我们经常可见,儿孙之辈,对父母祖辈大呼小叫,饭桌之上一片狼藉,客人来访视若无睹,这种毫无礼性的背后是尊重的缺失和素养的降低。提倡“个性”是对人本身的一种解放,但绝不是“自由主义”的洪荒泛滥,在西方崇尚的“你挥舞拳头的自由到我的鼻子为界”理念之外,我们也应该勿忘“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传统伦理。

我喜欢家乡的礼性,让我感到秩序的舒适和人情的温暖。有人说,没有礼性的民族,实际就是一个野蛮的民族,所以,莫让礼性的扭曲或缺失造成我们民族的危机!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党校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