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永军:失衡易失足,警惕再警惕

毕永军:失衡易失足,警惕再警惕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化解心理失衡,保持心理平衡,不是一日之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磨砺慢慢养成

笔者看一些腐败分子的忏悔录发现,他们在犯罪之初都有一个不易被察觉的特点,那就是心理失衡——防线从失衡开始失守,内心从失衡开始贪婪,生活从失衡开始奢靡,欲望从失衡开始扭曲,交往从失衡开始错乱。他们的反面心路历程给人以警示:缺“钙”易缺德,失衡易失足,必须警惕再警惕!

平衡是万事万物和谐存在、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身体失衡就会摔倒,社会失衡就会动荡,自然界失衡就会发生灾难。而人的心理一旦失衡,就会像潘多拉打开了魔盒,释放出人性中的恶,把人推向邪路甚至犯罪的深渊。但失衡又是不易察觉的内心活动和心理状态,具有隐蔽的危害性,如同千里之堤的“蚁穴”、百尺之室的“烟焚”。

剖析失足者失衡心理的主要表现,攀比心有之——有的与同事比,觉得资历老却晋升慢,委屈;与上级比,感到自己水平高却居其后,不平;与大款富豪比,认为能力不比他们弱,辛苦不比他们少,家财却相差甚远,吃亏。功利心有之——有的为追求所谓“功名”,或者急功近利,不按规律办事;或者拉拉扯扯,搞人身依附;或者做表面文章,沽名钓誉。贪婪心有之——有的见利忘义,贪得无厌,从偶然到习惯,从心虚到坦然,从接受到索取,直至撞到“南墙”、走进高墙。补偿心有之——有的把成绩和功劳看成是可以向党和人民索取的资本,抱着“吃苦不能再吃亏,受累不能再受罪”“没前途就奔‘钱’途”等补偿心态走上违纪违法道路,自导自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剧。享乐心有之——有的受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侵蚀,或贪图安逸、耽于享受,或声色犬马,寻求感官刺激,以致出现“三多”市长这样的反面典型。

心中起涟漪,源头在欲望,根子在思想。这些失足者心理从平衡到失衡,从小失衡到大失衡,时间有长短,表现各不同,但究其原因离不开一个“错”字:信仰错失,淡忘了初心,背弃了承诺,丢掉了灵魂,导致是非不分、美丑不辨、善恶不清;身份错位,忘记了自己是谁为谁、应该怎样做人做事,不能正确看待事业、看待组织、看待他人、看待自己;追求错向,轻理想、重实惠,轻奉献、重索取,轻精神、重物质,盯着位子、房子、车子、票子、面子计算人生价值。这些失衡心理的根源,就像癌症的病灶,慢慢侵蚀思想和心理的健康“细胞”,降低免疫力,终致心理失衡、行为失范,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失足栽倒。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人的心理由于种种因素一时失衡也是难免的。但问题在于,不能严重失衡,长时间失衡,在关键环节上失衡,否则就会酿成千古恨。身之主宰便是心,心正了,一切都阳光;心齐了,一切都容易;心散了,一切都难办。防止和纠治失衡心理,需要上下合力,既加强外部教育监督,更注重自律自省自警。

一则修心,就是修养党性,不忘初心。党员干部修心,修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之心,修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之心;党员干部养性,养的是忠诚可靠之党性,光明磊落之纯洁性,模范带头之先进性。修心永远在路上。党员干部只有时刻注重检点自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才能守住初心,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做到百毒不侵。二则定心,就是抗干扰,有定力。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正确比较。人生活在大千世界,“比”是难免的,问题在于比什么、怎么比。如果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事业、追求而盲目攀比,以人之长比己之短,以人之优比己之劣,只能比出怨气、比出失落、比出烦恼。“比”本质上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员干部要比就比学习、比能力、比贡献、比境界,从而比出豁达、乐观和干劲。三则静心,就是淡泊名利,管住欲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欲望的管理,是人生成败的分水岭,也是人性善恶的警戒线。给欲望套上笼子退到线内,利人利己、利党利国;放纵欲望而滑出线外,则害人害己,难得善终。面对利益得失,党员干部头脑应始终清醒,行动恪守理智,做到心不动于名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始终保持感恩心、平常心、知足心、进取心。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化解心理失衡,保持心理平衡,不是一日之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磨砺慢慢养成。我们当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潜心修炼,久久为功,方能步履稳健,走得长远。

(作者单位:火箭军指挥学院)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