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脉与提高官德水平(2)

传承文脉与提高官德水平(2)

摘要:佛教最早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汉代到唐代六百多年的消化,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道家的常知足与看得开。道家由老子和庄子创立,其代表作是《道德经》和《庄子》,道家的核心思想可概括为“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道家作为与儒家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在许多方面与儒家形成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讲求礼仪文饰,道家向往天然自成;儒家主张奋发有为,道家倡导无为而治;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解脱。与此同时,二者又有着相互沟通的一面,以天人关系为例,儒家和道家都倡导天人合一,但儒家“天命”“天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际协调和宗法伦理,而道家“天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则是超脱功利意义上的社会伦常,回归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自然境界。其中,儒家通向道家的思想之门是其“处穷达变”观,《孟子》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是道家对人性复杂性和人生多变性的这种深刻体悟,使无数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沿着“独善其身”的道路,由追求儒家的人际协调走向追求道家的自适玄思与自然无为。

佛教的名无常与放得下。佛教最早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汉代到唐代六百多年的消化,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佛教典籍浩如烟海,其中广为人知的有《金刚经》《心经》《坛经》等。佛教的根本宗旨是通过否定、去蔽、遮拔等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一切表面现象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迷恋执着,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的追名逐利、执着偏信、攀龙附凤行为,通过自识本心而返本归极、见性成佛。当然,佛教不同宗派的灵性修养方式各不相同,如天台宗强调“三谛圆融”,即用一心同时观照世间的表象万物,互不妨碍,彼此圆融地统一起来;华严宗主张心灵开放,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立地成佛。

正是儒家的“敢担当与拿得起”、法家的“法术势与管得住”、道家的“常知足与看得开”、佛教的“名无常与放得下”这套完备的政治伦理理论,彼此互补,相辅相成,经过历代思想家和各级官员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官员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外部政治实践。

在当代中国,要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水平,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官德的主要思想来源、基本经典著作和内在精神特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外政治生活实际,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包括怎样将儒家生生不息、以人为本、奋发向上的精神,转化为当代领导干部信念坚定、勤政为民、敢于担当的道德责任意识;如何将法家重视法制、循名责实、乘势而上的国家治理理论,转化为当代中国依法治国、权责统一、因势利导的治国理政思想;如何将道家尊崇天道、清虚自守、居穷达变的处事态度,转化为当代共产党人尊重自然、去奢就俭、身心和谐的人生哲学;如何将佛教去蔽遮拔、自识本心、返本归极的宗教灵修方式,转化为当代共产党人淡泊名利、自省慎独、心灵纯粹的党性修养方法等。只有在不断的涵咏经典中濡化自身的德性素养,由浮华、矫饰、躁动走向朴实、真诚、淡雅,才能最终树立起一名伟大君子——“文明伴随质朴、生活归于简单、心灵达至纯粹”的人生信念。也唯其如此,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最终形成自己鲜明的文化主体意识,真正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脉的继承者、创新者和发扬光大者,从而无愧于伟大时代赋予当代共产党人的重要历史使命。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