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凯里市脱贫攻坚的启示

贵州省凯里市脱贫攻坚的启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刻阐述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总体要求。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主要阐明了“十三五”时期国家脱贫攻坚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成为指导各地脱贫攻坚工作的行动指南、各有关方面制定相关扶贫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2017年2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出《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令》,再次吹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打响了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第一枪”。贵州省凯里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精神,依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创新脱贫攻坚路径,开创精准扶贫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基于“涓滴理论”的路径

“涓滴理论”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予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或认为政府财政津贴可经过大企业再陆续流入小企业和消费者之手,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在国际上基于“涓滴理论”比较典型的反贫困案例是巴西的“发展极战略”,1967年巴西政府选择和培植马斯作为“发展极”,基于重点投资和特殊优惠政策,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带动引导整个区域的发展。在凯里市,基于“涓滴理论”,采取了以下的扶贫路径。

(一)“股权到户”模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扶贫工程项目。凯里市通过抓好现代农业大型工程,申请注册商标,成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业种植场繁殖场,并按照股权到户的模式,将扶贫项目资金量化到建档立卡贫困户,产生的效益按比例分红,快速推进了凯里市商品蔬菜、精品水果、苗木花卉、生态稻(荷)鱼等产业发展。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具有凯里市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子。

(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新思路。凯里市通过大户、龙头企业和返乡农民工等带头,贫困户参与,陆续建立了一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按“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合作组织,按照“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每年给予贫困户保底分红,在各乡镇初步建成了以中药材、猕猴桃、蔬菜、荷花、草莓、葡萄、辣椒、板栗、民间刺绣、鸟笼加工销售等一批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目前,该市承担产业扶贫合作社总数达59个,参与贫困户达6612人。

(三)“云谷田园”模式——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凯里市“云谷田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引进台湾先进农业观光园理念打造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是黔东南州“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典范。园区采取PPP模式合作开发,面积4.62万亩,总投资20亿元,集现代种养殖、农耕体验、旅游观光、养生度假、商业运营等11个业态。在精准扶贫政策上,凯里市以“云谷田园”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平台,推动农文旅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农业+文化+旅游+扶贫”模式,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在市一职校成立K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构建市乡村三级培训体系,在重点园区设立3个分校(云谷田园、苗侗百草、苗妹银饰),在龙头企业建设10个实训基地,在乡镇成立66个培训点,大规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培训带动就业创业,推动产业发展,并在市周边复制几个乃至十几个现代化农业园区,切实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二、基于“赋权理论”的路径

从弱势群体自身找原因的理论偏好在西方经济学中称为“赋权理论”。在国际上基于“赋权理论”比较典型的反贫困案例是意大利的生态扶贫模式,意大利加大对生态的补贴,“不管有多穷,先变绿了再说”。在凯里市,基于“赋权理论”,采取了以下的扶贫路径。

(一)易地搬迁扶贫模式——统筹房源、低房价、政策奖励、完善配套。易地搬迁扶贫是凯里市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一是统筹房源实现“去库存”。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减轻移民筹资负担,凯里市采取国有公司回购经济适用房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将廉租房、公租房直接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等方式做好房源筹备。二是降低房价实现“搬得出”。开展筹备房源建设成本核算,并以建筑成本核定安置房价格,价格远低于商品房价,减轻了贫困户负担。三是政策奖励实现“抢着住”。为鼓励搬迁户入住安置房,凯里市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利用省州关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出台了《2016年凯里市易地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和搬迁入住奖励办法》,明确规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后按每户200元/平方米给予装修奖励,入住后免三年物管费,在规定时间内入住的给予每户5000元入住奖励,并可根据家庭实际困难先入住后付房款,保障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拎包入住,激发了搬迁户入住新居的意愿。四是完善配套实现“进城梦”。为确保搬迁对象稳得住、能致富,凯里市着力完善安置点配套设施和移民就业创业等后续扶持政策。在保就业上,出台《凯里市鼓励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到凯里主城区安置方案》,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通过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百企帮扶”、金融支持、救助保障、教育安置等措施,全力帮助解决搬迁群众创业就业的后顾之忧。在配套设施上,在安置点配套建成了便民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警务室、超市、休闲广场,并在周边配套建设初中、高中、职校和三甲医院等,开通了市区经安置点的公交线路,安置点配套设施功能逐步齐全完善,保障了搬迁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五是强化宣传实现“全知晓”。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跨行政区域安置的宣传,印制了55000余份《凯里市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明白卡》,通过下乡召开动员大会、深入村组户发放宣传资料、开通咨询热线等方式,深入了解群众搬迁意愿,大力宣传中央、省、州和凯里市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确保政策宣传到户到人,做到了家喻户晓。

(二)生态保护扶贫模式——生态经济发展、保护补偿脱贫。凯里市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强劲的“后发优势”,重点发展生态经济是凯里市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子。一是推进“三城建设”促进生态经济发展脱贫。以创建国际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加强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植被修复、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过境“两高”道路沿线裸露山体规划及景观改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城乡美化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夯实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生态创建工程,建成一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示范村(社区),成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发展绿色生产制造业、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反哺贫困群众。二是加大“造血型”生态保护补偿力度。通过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保护补偿引导贫困人口有序转产转业,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保护人员,引导贫困群众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实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三是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严格生态文明责任追究,通过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补偿和贫困脱贫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旅游开发扶贫模式——苗侗民族风情旅游。2017年,贵州省大力加强“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工作建设,着力打造“黔酒”“黔茶”“黔药”“黔银”“黔绣”“黔珍”“黔菜”“黔艺”“黔织”“黔景”“黔节”等首批11个“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积极培育贵州发展的新名片和新增长点,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贵州经济发展双促进、双提升。凯里市抓住契机,大力发展苗侗民族风情旅游,借鉴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经验,通过“公司+农户+景区”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让贫困群众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帮助实现旅游众参与的民族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链,着力提高旅游收入促进农民脱贫。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