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检查6部法律实施情况,听取审议国务院和“两高”20个工作报告,监督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2016年,政务公开加大推进,省级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全面公布;全国法院新纠正重大冤假错案11件17人,数量达历史新高;全国检察机关高压反腐,立案侦查职务犯罪47650人……
立法为民,执法为民,司法为民。连日来,代表委员认真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高”工作报告。他们表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立法要公正、公平、公开,执法要公正、规范、文明,司法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提升全社会的法治获得感。
立法质量 越来越好
全面依法治国,宪法法律的权威必须得到牢固树立,要让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穿社会治理各环节全过程。
善治必先有良法。“制定8部法律,修改27部法律,通过7个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决议,作出1个法律解释,决定将1件法律草案、3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立法成绩单,立法数量多、分量重、质量好、节奏快。而在政府层面,2016年,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13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8件,还不断完善公共决策民意吸纳机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可以说,随着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迈进,无论在全国还是地方,对立法工作的要求都越来越高,立法质量也越来越好。
“食药监管立法没有最严,只有更严。”四川省食药监局局长姚义贤代表告诉记者,在食药领域,仅仅是四川出台的地方立法便涉及药品监管、药械第三方物流和中药饮片炮制等多个领域,不仅对药品、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企业准入门槛制定了严格规定,而且在中药材种植质量标准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方面建立一系列长效监管机制。姚义贤表示,食药安全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关立法日趋完善,“食品药品方面的立法不仅更细化,而且在制度上更加顺应时代需要。”
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在我国,执法的主体主要是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政府必须带头依法行政,特别要培养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法治思维,推动社会环境风清气正。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委员是电影《黄克功案件》的编剧。他说:“法律面前无特权。黄克功案件是从严治党、从严治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好案例和教材。黄克功本人是屡建战功的红军团长,却居功自傲、开枪杀人,后来通过一场2000人参加的公开、公正的审判,实现了‘杀了黄克功,为党立警钟’,也更让我党我军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王兴东说,现如今,一些领导干部蔑视法律,甚至一些法律工作者知法犯法,严重损害党和国家在群众心中的形象。“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消灭特权,以公平、公正、公开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尤其是法律工作者要忠实于法律、努力杜绝冤假错案,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