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历史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就是不断地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推动中国滚滚向前。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强调未来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的同时,反复阐明了公有制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公有制经济是长期以来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全体人民的宝贵财富,当然要让它发展好,使它成为党执政的强大基础、人民生活幸福的强大基础。发展公有制经济最重要的就是搞好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截至2015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19.2万亿元、所有者权益40.1万亿元,分别为2012年的1.5倍和1.4倍;其中,中央企业资产总额47.6万亿元、所有者权益15.9万亿元,均为2012年的1.3倍。这样一笔巨大的资产将会为人民生活的改善创造更强大的物质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强调无产阶级一旦夺取政权,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加优越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地体现了这一基本原则。他反复强调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013年11月,在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十八届三中全会作说明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35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扩大开放,统筹开放型经济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要求未来社会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无产阶级国家的性质、职能、任务,党和人民在无产阶级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方向性和原则性的回答。针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供了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制度在内的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二是为无产阶级国家更好地履行职能找到了有效的实践载体,即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的能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三是为无产阶级政党更好地领导国家和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找到了有效的发展方式,即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并且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更加坚实的政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最大的国情、最大实际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考察和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认为共产主义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很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在1875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将经历“第一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他把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并认为它“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恩格斯赞同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划分的观点,把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
正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我们党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更是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来看待。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习近平总书记还一再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由于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有些地区的发展接近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于是,有的人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中国已经不是初级阶段了,中国已经很发达了,初级阶段可以不讲或者少讲了。这是不正确的,中国到本世纪中叶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前,无论人均GDP达到什么水平,都处在初级阶段。忘记了这一点,工作就容易出现偏差。
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提出了新常态的理论。“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新常态的特征就是: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由此可见,新常态说到底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在当前经济方面的阶段性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认识清楚这一点,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路径,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复苏低迷的条件下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我们就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要求,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供给品种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引导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