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始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时代观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对时代问题进行过深刻论述。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出发,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归属,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著作中建构了五种所有制形式的思想。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地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三个大时代。这些理论主张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基本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深化了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认识。他在1915年1月批评波特列索夫时指出:“我们是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交界点;因此,只有首先分析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前面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这里谈的是大的历史时代。每个时代都有而且总会有个别的、局部的、有时前进、有时后退的运动,都有而且总会有各种偏离运动的一般型式和一般速度的情形。我们无法知道,一个时代的各个历史运动的发展会有多快,有多少成就。但是我们能够知道,而且确实知道,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每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这一段话具有丰富的理论含义:第一,列宁所讲的“大的历史时代”是指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时代,但这一替代进程的实现面临着具体时代“各种偏离运动”的各种阻碍的情景。例如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期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具有的某种自我调整、自我适应的能力,就是偏离运动的体现。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矛盾,这一历史替代趋势是必然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今天仍然处于“两个时代的交界点”上。第二,人民群众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导向,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时代进步的根本性力量。
习近平时代观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上述原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分析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首先,习近平总书记极为强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并对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作了很好的阐述。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他就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与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他又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其次,习近平时代观准确把握了“三个没有变”与“三个前所未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符合列宁所讲的把握“每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再次,习近平时代观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人民立场至上、群众路线至上,指出人民群众是推动时代发展的根本力量。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又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禚明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讲师;刘纲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