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教育局教研室2017年工作要点

xx市教育局教研室2017年工作要点

核心提示:每周开展不少于4课时的校本教研活动,强化校长对教研价值的引领,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凸显集体备课在教研中的核心地位,以设计可操作的教研工具为突破口,以物化教学叙事、导学案、工作简报等研究成果为落脚点,规范校本教研的基本流程,做到问题真,制度严,工具灵,形式活,研究深,影响远。

xx市教育局教研室将2017年确立为“课堂研究行动年”。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素养导向,明确育人价值,协同推进改革;强化工具意识,优化工作流程;创设成长机会,创新育人模式,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教研工作在规范中提高效益,在行动中实现转型,在创新中走向卓越。

一、基于问题解决,加强教学研究,构建深度教研机制

1.大力推进校本教研。每周开展不少于4课时的校本教研活动,强化校长对教研价值的引领,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凸显集体备课在教研中的核心地位,以设计可操作的教研工具为突破口,以物化教学叙事、导学案、工作简报等研究成果为落脚点,规范校本教研的基本流程,做到问题真,制度严,工具灵,形式活,研究深,影响远。在此基础上,积极为不同群体教师提供有差异、有选择的校本教研活动。

2.创新落实全市教研。立足以“学科专家——教研员——兼职教研员(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主的市级教研工作梯队,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学关键问题,开展主题化、系列化的全市“半月半日”学科教研活动。坚持目标细化,分年级、分片区实施,确保全面覆盖;坚持内容优化,在内部挖潜的同时,争取更高层级的专业引领和指导。

3.扎实开展教学视导。坚持一线工作法,深入学校,走进课堂,贴近师生,强化诊断、指导和改进,完善观察工具,不断丰富教学视导内涵。将“跟班式”教研作为课堂研究的重要抓手,探索既简单又有效的研究工具和工作流程,持续地对班级日常教育教学生活进行系统观察、分析。继续加大常规性视导的频率,重点开展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和课堂教学研究;强化推介式视导,坚持发现典型、增值典型、推介典型;以“菜单需求性视导”为切入点,重点针对薄弱学校,组建督学视导工作团队,稳步推进督学视导工作。

4.潜心破解教学失衡。坚持共享发展,扩大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教学向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市校两级要认真研究城乡、校际、学科、年级、班级之间的教育教学质量失衡现象,加强数据分析,明确具体措施。全市教研工作重心向农村学校倾斜,加大调研、视导力度,提高城乡教学业务线上线下的互动频率和质量;对薄弱学科实施项目管理,细化阶段目标,建立工作推进表;逐步扩大教育质量监测对各学科、各年级的覆盖面。各学校要尊重各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开齐开足上好各类课程;结合实际,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有效落实教师任课“循环制”和“专职化”。

5.积极应对高考改革。认真研究落实《xx市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方案》、《深化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改革行动指导意见》,加快转变教学质量提升方式。加大对新高考方案的研究力度,以全体学生分层发展、大面积提高本科上线为目标,围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教育质量监控、教学资源保障等核心问题,加强与浙江、上海等先行地区优秀学校的联系沟通。基于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选课选考需求,构建多种组合的课程群,稳妥推进必修分层选修分类走班教学,在2017年秋季开学前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实施办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继续深入推进两纲一题研究,关注个体差异,加强学生学业诊断数据的精准分析和即时反馈,提高备考效率;加强高中奥赛和自主招生的针对性研究,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狠抓高考增长点;时刻关注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突出变化,准确把握学科体系与结构,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加强小学、初中、高中“三段联动”,在不同学习优势的学生群体培养上,坚持分类推进,确保目标一致,行动连贯,措施科学。如小学阶段要夯实学科基础,重视弱势学生群体的转化;从初中阶段开始,统筹做好拔尖学生的培养,逐步加强对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选择等方面的指导。

二、明确育人价值,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学生学习状态

1.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深化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实施学业质量增值评价;加强学生艺体素养、实验技能、学业负担等指标的监测;基于高考方案改革,进一步优化中小学评价权重结构和学科分值结构;加强学科命题研究,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试题中体现的可行性办法;完善网上阅卷系统和成绩分析系统;加强结果反馈和问题跟踪,基于综合评价指标实施改进行动,不断完善市校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和主体责任,逐步建立完善的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发展轨迹,开展基于雷达图等工具的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在实践中完善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各学段《xx市教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和《关于深化教学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指导,不断形成科学的“实施——监控——评价——改进”的教学常规闭环管理机制,规范教学行为。关注常态课堂的教学质量,重点落实各学科教学规范,解决教学目标不明确,评价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确保备课、教学、评价等环节的一致性;教师要精选和创编作业,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的通知》和《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课外作业管理基本规范》,把时间、健康与能力还给学生;遵照课程标准,倡导“能力立意”,增强命题的科学性、开放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加强教学的及时、正向反馈,提供个别化的教学指导。

3.加强学校课程建设。以区域、学校两级课程规划、建设与实施等为切入点,推进以生活化、综合化、学术化、传统化“四化”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作用,完善学科德育教育体系;加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与育人目标适切性的研究。梯次推进单元整合、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避免课程建设只做“加法”的现象,推动学校在三级课程校本化实施、生本化建设、个别化构建的过程中,形成合理、科学、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成长需求。遴选3-5门优质校本课程,推动区域选修;挖掘3-5所学校的潜在优势,提炼、推广典型经验,打造区域课程建设领航学校。

4.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落实xx市教科院《普通中小学有效课堂基本要素研究》等文件要求,尊重学科育人价值和学生主体地位,调整教学关系,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加强课堂教学关键问题研究,推动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任务驱动学习,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改进。探索学科整合性、主题性、单元性教学,推动跨学科综合学习;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学情,完善课堂观察和诊断工具,加强课例研究,规避教学中舍不得、等不及、放不下、闲不住的现象,实现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和教学评价的诊断与激励。营造“低压力、高挑战”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增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注重合作学习操作层面研究,强化动手操作、探究实践,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课堂育人实效。

5.创设学生成长机会。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着眼于教育启蒙和奠基,致力于创造环境和土壤,聚焦于培养兴趣和潜质,不断创新育人模式,解决学生成长个性化需要与学校教学统一化供给之间的矛盾,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功。呵护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差异性,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匹配适切的学习资源,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最合适的学习路径,促进学生分层分类发展。让每个学生成为学校的“主角”,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管理中,特别是要给予弱势群体更多健康成长的机会;基于学生兴趣和需求,搭建人文、艺术、科学等发展平台,挖掘学生潜能,做到人人有社团、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节日,年年有展示,激发学生内驱力和自信心;加强学科专业教室建设和学习资源建设,为学生开辟艺术展演空间、温馨的阅读空间、安全开放的运动空间、奇思妙想的创意空间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等。

三、重视习惯养成,丰富活动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1.深化阅读提升工程。将阅读作为学生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课堂教学与读书活动、校内阅读与家庭阅读等相结合,创新形式,丰富内涵,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学校要开放图书室,建设图书角,有条件的学校要建设特色书院,让图书走近孩子,让孩子走进阅读,创造“人人皆读、时时能读、处处可读”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弹性在校时间,增加阅读课时。依托全国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等平台,举办中小学阅读教学专题报告,挖掘、提炼我市语文阅读教学及书香校园建设的典型经验;扩大阅读面,增加科普类、理工类书籍的阅读量,加强英语绘本阅读及教学研究;充分发挥“一米阅读”互联网服务系统,加强阅读指导与调控。重视阅读启动、表彰等仪式课程建设,利用学校文学社团、校报校刊,“新华杯”假期读书征文等活动平台,倡导读写结合,注重经验分享,强化评价激励,让学生既有参与感,又有获得感。

2.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认真落实《加快推进中小学创新教育发展的意见》,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能力,进一步探索小学科学、中学理化生、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学生实验实践类教学工作策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将学生实验创新技能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和教师评价;举办全市小学科学、中学理化生教师实验操作技能比赛;改造或新建高标准实验室,配好实验员,开齐上好实验课,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广泛组织学校科技节,科普讲座、展览,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等评比活动,充分利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的课程资源等,确保每位学生学年内能参加科技类活动2次以上;有条件的学校要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探索STEAM教育,并充分利用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平台,创生新颖有趣的创新能力培养校本课程。

3.重视学生艺体素养。规范音体美等学科教学,传承剪纸等xx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体育游戏,开展球类、器乐、戏剧等选修课程教学,合理构筑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衔接融合的艺体课程体系。注重日常艺体活动的记录,建立艺体特长评价认定机制,逐步提高艺体监测的广度、信度和效度。加强与全市消夏文艺晚会、少儿春晚,学校艺术节,班级文化活动等的融合,让每个学生养成1-2项艺术爱好,较好地掌握1项艺术技能,每年至少参与1次艺术展演活动。坚持体魄与人格并重,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锻炼制度和竞赛机制,学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至少推动1项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确保每名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1小时,练就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月主题系列活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四、关注成长需求,完善工作机制,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1.分层分类按需施训。统筹教师在职培训,健全学时学分合理转换机制,努力拓展发展空间,建设一支爱教育、爱学生、爱读书、爱科研的教师群体。推进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师专业核心素养提升,引导教师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读懂学生心理发展轨迹,学生认知规律、认知差异,学生学习节奏、思维发展等,提升育人能力。不断完善新进教师“343培养机制”,即制定三年培养计划,构建域外、市级、学校、教研组四级培训联动网络,实施集中培训、分散研修和网络研修三种基本模式,延长培训链条;加强青年教师业务培训和过程性评价,以寻找成长合伙人、课堂教学比武、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加速青年教师角色适应和成长步伐。聚焦课堂效益提升,开展以质量评价、课堂观察等为主题的“校长论坛”分享活动,并从中遴选30名左右的优秀校长及后备人才,通过学校诊断、影子培训、专家引领等方式,提升校长领导力和执行力。

2.搭建教师展示舞台。积极稳妥、逐步推进《xx市教育局关于建立中小学教师层级发展机制的指导意见》(潍教字[2016]33号),引领教师加强职业生涯自我规划,不断增强自身专业成长内生动力。积极为教师成长搭建展示舞台,全市继续做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晒课、优课推选工作;严格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考试;积极开展学科论坛等经验分享活动;继续打造特色课堂、培植优秀教学法、推介教改典型,为榜样教师进一步成长拓路子、搭平台;降低教龄要求,做好教学能手评选和兼职教研员遴选工作,鼓励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学校要积极拓展教师发展空间,搭建教师学科技能展示的舞台;倡导教师突破学科界限,在教学专业、个人生活中扩展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整体修养;善于发现、培养和推介典型,鼓励在某个项目上有成绩的教师或者教研组设立特色工作室等,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

3.强化教学成果激励。坚持崇尚首创、鼓励先进、引领改革、服务教师的原则,制定评选细则,严格评审程序,充分发挥《xx市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和“美晨龙城园丁奖”的激励功能。加强优秀教科研项目以及典型做法的课题立项、研究以及相应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破解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做好省市两级科研课题,市县两级重大教育教学问题行动研究、小课题研究、以及教学自主创新、育人自主创新、优秀教学法等三类项目的立项、管理、调度、展示及结题工作,让广大教师在事业上有成就感。

五、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共建共享,配置优质教学资源

1.深化新教育行动研究。立足“十大行动”,坚持融合创新,加强行动研究,不断完善榜样教师叙事、实验成果推介等推进机制,继续扩大新教育实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重视新教育童书馆、师书馆的日常管理,发挥新教育晨诵、新生命教育等读本的育人作用,加强生命教育;进一步丰富每月一事内涵,在常态教育教学中完善推进策略,以差异化、阶梯化、活动化夯实习惯培养的根基;面向基层,从全市遴选100名左右的种子教师,重点进行培养和调度;重心下移,探索农村薄弱学校推进新教育实验的现实路径。做细、做深、做精新教育英语(宜格思英语)项目,不断优化网络教学,扩大教师、学生与外籍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全面加强英语听力口语教学;逐步推进英语听力口语智能化测试;及时总结经验,有效解决农村学校英语薄弱问题,形成区域推进的样板和实验孵化基地。持续打造亮点,培植示范学校、智慧校长;坚持生命叙事,发现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将全市新教育实验推向面上深化,点有高度的新阶段。

2.促进家校社合力育人。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共同育人责任,明确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育人的目标、核心和工作路径。全市定期组织家庭教育专家报告会、家校社共育方案路演等活动;引导学校研发家庭教育微课程、校本教材和活动指导手册,指导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各学校加强三级家长委员会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强化管理监督;建立以APP等为支撑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创新家校沟通、交流的方式;发挥发挥校风校训、家风家训等育人功能,不断拓展育人资源。将开展名家“进校园”活动与建设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将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活动等统筹考虑,坚持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安全性和趣味性,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社会实践课程;以乡土教材《xx》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弘扬xx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入手,读好生活这本大书、活书,不断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3.推进互联网与教学融合。加强连结和互动,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在资源共享和智慧共建中提升教学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加强密州网络教研平台建设,不断整合学科、学校教学资源,促进学科之间、校际之间经验交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引导支持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实践,记录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教学综合分析,创新教学管理方式等,为推动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教学提供支持。以建设智慧教研平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基于问卷星的网络问卷调查,基于微信美篇的工作经验分享,基于CCTalk的网络教研等信息化技术运用方式,突破学习时间和空间局限性,提高工作效率。

六、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教研改进,提升区域教研能力

1.强化教研室职能建设。把握教研转型方向,探索新时期符合实际需求的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服务理念的内涵,探索区域教研能力整体提升的策略和路径,推动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建设,塑造健康、向上、丰富的教研文化,不断挑战教研新境界。继续落实“研究、指导、服务”和“监测、评价、管理”两个“三位一体”的管理职能,加强“五部一所五中心”扁平化管理。以推动普惠性幼儿园内涵发展为重点,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抓好园本课程建设与提升,扎实推进学前教育教研工作发展;重视特殊教育教研,深入开展融合教育、康教结合研究;加大语言文字工作宣传力度,做好公共场所“啄木鸟”社会实践活动和推普宣传周活动,稳步提升语言文字工作水平,确保我市顺利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

2.提升教研员专业能力。从“最关注”和“最急需”的角度,加大请进来、走出去的力度,构建核心素养、课标研读、课程开发、命题研究、学校诊断等培训课程体系,促进教研员从学科教学走向课程育人,从学科指导走向课程领导,提升教研员“多岗位胜任能力”。对教研员及其组织的教研活动满意度开展网络调查问卷,明确工作痛点和工作方向,加强教研改进。鼓励教研员聚焦课程改革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基于标准、基于证据、基于成长共同体、基于实践加强区域重点项目研究,逐步完善研究、实践和改进机制,发现、培育和推广教育教学成果。

3.提高教研工作效率。抓好党风廉洁建设,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落实雷厉风行、扎实高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求,善于把困难变成机会;坚持各项教研工作备忘录制度,明确责任人、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加强项目管理,将教研室年度重点工作合理分解成家校社合作共育、跟班式教研等独立具体的项目,减少无效环节,按照规范的项目管理流程设定目标标准,明确关键节点,完善达标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监督评价,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提高工作实效性。加强时间管理,学会统筹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做事有计划,有条理性;创新举措,助推教研员健身、阅读、反思、调研等习惯的养成。严格执行财务预算支出、会议差旅报销、办公用品购置等制度。下移工作重心,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交流,经常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倾听学校、教师对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