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的协同治理

陈伟: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的协同治理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标准化发展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实施“标准化+生态文明”战略,并将“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服务绿色发展”作为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领域。切实认清生态文明标准化的时代价值进而凝聚其推行合力,无疑是当前有效推动生态文明标准化工作的迫切要求。

标准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标准作为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不仅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日益突显。

将标准化引入生态文明领域,大力推行生态文明标准化,努力综合运用标准化学、生态学和管理学等理论与方法,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现实或潜在问题,确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生态文明标准和其他标准化文件,致力于寻求在一定范围内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秩序,进而力求实现最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因此,一方面将标准化作为重要的技术与管理支撑,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关事物与概念进行简化、优化、协调和统一,能够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水平,减少建设过程的随意性,降低人为操控的风险,增强建设的公信力、执行力和实效。另一方面,通过制定、发布、实施、修订生态文明标准和其他标准化文件,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数量指标化、质量目标化、方法规范化和过程程序化,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全面和谐发展,有力保障社会公众享有优质的生态环境。一言以蔽之,标准化能够有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精细化,显著提升建设实效、传承建设经验、降低建设成本、保障与改善民生,已成为我国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和重大举措。

为充分发挥标准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性作用,我国近年来发布了许多生态文明建设文件,突出实施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如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完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并加快标准升级步伐。

协同治理是生态文明标准化的基本路径

近些年,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持续转型,兴起于西方国家的协同治理理论逐步为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所重视,协同治理也逐渐成为党治国理政和政府社会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譬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这种协同治理的理念和模式,也必然深刻影响着生态文明标准化,并成为其有效推行的基本路径。

协同治理围绕完成某项公共任务或服务于某项公共目标,积极主张打破各相关公共利益主体的边界藩篱,增强治理过程的民主性,激发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尤其注重通过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和各相关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合法性、增强整体性和凝聚广泛资源,努力形成合力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任务或目标。鉴于标准是重要利益相关方经协商一致制定的文件,加之生态文明标准化涉及的领域、事项和内容极为庞杂,单靠政府的力量既无法有效推行标准化工作,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故而应在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基础上,以增强标准化的民主性、合法性和实效性为导向,围绕标准化的目标,通过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相关利益方的共同参与和有效协商,达成共识并构建共同规则,竭力实现标准化相关各方面、各因素、各环节的协同工作,进而形成强大的标准化推行合力。可以说,协同治理是现阶段生态文明标准化有效整合资源、避免碎片化、持续健康推行的重要秘笈。建立生态文明标准化纵向的跨层级联动、横向的跨部门合作、网状的跨系统协同并保障各部分有效运行,势必有赖于健全的协同治理机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