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创新要动力 向改革要活力(2)

向创新要动力 向改革要活力(2)

——如何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仅以刚过去的2016年为例,又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科技成果。如,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试验室成功交会对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使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等。以移动4G、北斗导航为代表的科技成果,扭转了我国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重塑了世界产业格局,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成功范例。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科研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与科技创新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的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差距之一体现在基础研究上。我国的基础研究设备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研发投入投放到基础研究上的比重也比较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的比重也不高。我们还缺少有影响力的中文学术期刊,国内学者往往需要通过在国外发表文章证明自己的学术成果。差距之二体现在科技交流上。目前,良好的创新环境与科研条件已成为吸引海外专家来华工作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对科学前沿领域的追踪不足和基础研究的不完善,还使得中国在国际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差距之三体现在科技产业化上。尽管中国科研投入不少,发明专利和论文数量都在世界前列,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之四体现在技术创新的许多细节上。比如,我国作为制笔大国,长期以来在圆珠笔生产上核心技术和材料一直依赖进口,直到近期才打破这一尴尬局面。

要弥补上述差距,首先要强化科研工作人员和企业家们的创新意识,使其注重创新,主动创新;其次要保持在基础研究上不断提高有效投入,提高基础研究在科研投入中的比重,累积起雄厚的科研设备,增加中文发表途径,着力在世界范围提高中文期刊影响力;第三要建立起有利于科研人员进行科研交流的体制机制,推动双向交流,既要创造良好的国内科研氛围,提高科研薪酬,吸引国外高端人才来华工作,也要鼓励国内科研人员积极与国外开展合作;第四要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在产业的核心领域、细节上进行创新,摆脱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目前,我们的创新体系中还存在不少弊端,科技创新链条上尚有诸多体制机制关卡,阻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比如,科研投入中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又如,尚未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产学研脱节依然存在,创新活动缺少市场导向。再如,科研管理体制不够灵活,一些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条条框框多,致使办事难、耗时长、成本高,分散了科技工作者的精力,降低了效率,影响了科研创新。另外,如果科研评价体系更多的是引导人们注重多发文章,注重短期成果,也不利于那些需要长期磨砺才能产生的创新的出现。

消除当前的这些体制障碍,就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保障改革顺利进行。要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充分保障科技人才权益,加大成果处置、收益分配、股权激励、人才流动、兼职兼薪等政策落实力度,使创新者得到应有荣誉和回报,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要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使科研人员无需为“花钱”而过多操心,能专心研究。要改变相关的评价体系,使更多人愿意从事长期性、基础性的研究,为创新驱动发展蕴蓄能量。

消除体制障碍,还要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创新体系,明确各主体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一方面,要加快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另一方面,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有不同的定位、特色与优势,也不能缺位、越位和错位。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改革基础教育培育模式,探索科教融合的新模式,培育人才的创新意识,让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完善国家创新激励政策和投融资体系,让企业更加愿意担当起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要积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实现从“实验室”到“工厂”的创新成果转化,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持续不断加大创新投入

科技投入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今天的科技投入,就是对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投资。纵观全球,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争夺战略性创新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创新驱动发展认识的提高,在创新上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作为反映国家创新能力重要指标之一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目前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但是,与世界上创新投入最大的美国相比,与我国科技事业大发展的重大需求相比,我国科技投入的总量和强度仍显不足,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基础条件薄弱。总的来看,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在起步阶段,要想在未来的科技革命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持续不断地加大创新投入势在必行。

针对我国科技投入存在的总量不足问题,要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投资有机结合,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也应该成为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激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增强研发能力,引导推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不断为企业现有产品的改进升级、为未来产品的研发投入力量。总之,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

当然,在全社会加强创新投入的同时,如何提高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效益,如何更好地减少创新投入的浪费,如何让中国创新的效率达到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也非常重要,也亟待通过创新理念、制度和方法来解决。

(执笔:陈江生)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