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和他的六位丞相 五位未得善终

汉武帝和他的六位丞相 五位未得善终

摘要:公孙弘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后,曾在相府建造客馆,开东阁门延接贤士,用自己的俸禄供养他们,咨以时务。如果熟悉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就会知道,公孙弘这一招贤纳士的举措,是对汉武帝大兴功业、大批量选拔人才政策的呼应。

▲汉武帝画像

▲《汉书》

▲四神纹玉雕铺首(茂陵旧物)

▲汉武帝茂陵

▲茂陵石马

▲茂陵石虎

▲公孙弘

一 【相府客馆的兴废】

《汉书·公孙弘传》中提到,公孙弘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后,曾在相府建造客馆,开东阁门延接贤士,用自己的俸禄供养他们,咨以时务。如果熟悉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就会知道,公孙弘这一招贤纳士的举措,是对汉武帝大兴功业、大批量选拔人才政策的呼应。所以班固在同书《严助传》中,以“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之士”,作为公孙弘建造相府客馆起因的补充说明。

公孙弘延聘贤士的本意,是想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以便和汉武帝讨论相关国策的制定。公孙弘每次朝觐奏议,应该都曾事先吸纳过这些贤士的建议。汉武帝也经常派自己身边的贤良文学之士,和公孙弘等大臣辩论,所谓“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中是指汉武帝身边的贤良文学,外是指公孙弘等大臣们。如前所述,公孙弘的很多论辩观点来自相府客馆中的谋士们,但这些观点往往被汉武帝派出的贤才们驳倒。看来汉武帝招到的人才,还是比丞相府里的棋高一着。有一次公孙弘提议朝廷禁止民众挟持弓弩,却遭到汉武帝身边一位叫吾丘寿王的贤良文学之士的驳斥。《资治通鉴》在交待相府客馆缘起的时候,就选择了吾丘寿王驳斥公孙弘的故事,作为“大臣数诎”的注脚。

这看上去是一个良好的政策形成机制。以丞相为代表的大臣们,先和身边的谋士商讨政策取向,然后在朝议上提出,和汉武帝的智囊就该项政策的利弊进行论辩。双方以“义理之文”往复论难,摆事实,讲道理。但有意思的是,就现有史料来看,当汉武帝和公孙弘意见相左时,辩论总是以公孙弘的失败而告终。这是为什么?真是因为公孙弘招致的贤士水准低、见识浅吗?不妨就公孙弘和汉武帝之间的关系,做一番考察。

公孙弘早年在滨海地区替人放猪,四十多岁才有机会学些《春秋》杂说。谁想就这么一位穷酸老儒,着实走了一把老来红的大运。公孙弘七十岁那年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答卷被汉武帝亲自从下等行列擢拔为上等。此后仅用六年时间做到丞相,仕途之顺利,令人瞠目。

公孙弘的成功,却深为司马迁不齿。《史记·儒林列传》揭露公孙弘的超速晋升秘诀,不过是“希世用事”,善于迎合罢了。仔细研究公孙弘的经历,会发现他这招“希世用事”的绝技,并非预先参悟,而是在和汉武帝交往过程中,不断练就的。汉武帝提拔公孙弘之初,正值汉帝国大肆开拓西南之际。但西南形势并不乐观,士卒逃叛、民众骚动,因战争与工役,死亡相属于道路。汉武帝派给公孙弘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考察西南。公孙弘回来后,就所见所闻实话实说,劝汉武帝放弃西南。谁知汉武帝并不欣赏这个建议,让公孙弘碰了个大钉子。此后公孙弘渐渐学会尽量不做出头鸟,每逢朝议,但开陈其端,不下断语。以后甚至发展到为迎合汉武帝而出卖其他公卿大臣,因此被汲黯当庭痛斥为“多诈而无情”。

然而为士大夫不齿的公孙弘,却越来越受汉武帝赏识。在汉武帝的推动下,公孙弘创造了六年之内从穷酸老儒变身为帝国丞相的奇迹。做了丞相之后的公孙弘,开客馆延聘贤士,或许出自对职责的尽心。但他如此尽心地礼贤下士以汲取智慧,结果却为什么总是在廷辩中失败?这些光研究相府客馆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和公孙弘的行事风格合观之后,答案似乎可以浮出水面。“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以公孙弘为代表的大臣们的“诎”,恐怕并非真正的理屈词穷,而是不“诎”不足以凸显汉武帝的英明。卖“诎”或许正是一门官场诀窍。前面提到公孙弘曾建议禁止民众挟持弓弩,后来汉武帝夺取匈奴地盘建造朔方城,公孙弘一开始也表示反对。但这几次廷辩,公孙弘都是一遭问难,随即屈服,从未进一步坚持过自己的主张。相府客馆于是乎成为议政的点缀品。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