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文化交流互鉴,更有利于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更有利于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更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乃至走向世界。
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下文化交流大有可为
“一带一路”源自历史文化概念。其中,文化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的灵魂,可以推动我国与沿线各国的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和宗教众多,政治立场、利益诉求、行为模式都存在巨大差别。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而实现民心相通,首要而有效的手段就是文化交流。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超越国界。发挥文化交流的向导力、融合力、创造力、想象力、感染力,可以全面反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现状及利益诉求,从而起到消除偏见、化解歧见、增进共识的效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文化交流可以保障合作共赢。近年来,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三股势力”在欧亚地区活动日益猖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相关国家仍存在一些领海、岛屿和海洋权益之争。要保证“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实现合作共赢,就离不开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并使之成为政治、经贸、军事、社会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润滑剂”“催化剂”,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文化交流可以提升中国形象。“一带一路”是借用古丝路历史资源与沿线各国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我国能够换位思考,通过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以“中国智慧”丰富人类文明,主动塑造好文明大国的整体形象,让“一带一路”更加体现中国发展的包容性、普惠性、共享性,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下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使人类社会更加和睦。要真正做到文化交流,必须坚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开放包容和互学互鉴的基本原则。
文化交流前提是平等。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带一路”沿线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模式,都为共同构建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大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都是全人类、全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文化和文明的国家与民族有大有小,但决无优劣高下之别,这就如同联合国每一个成员国都有平等的表决权一样。
文化交流必须相互尊重。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决不能因为科技和物质发展水平不同,就胡乱给各种文化贴上“先进”或“落后”标签。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平等对待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传统,绝不会搞西方“普世价值”那一套,将其他文明视为“未开化”,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
文化交流重在学习互鉴。不同文化和文明不仅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民族的代代相传,而且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我国古代就从与西域文化交流中获益良多,石榴、葡萄、胡萝卜等物产都是从西域传入内地,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等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下的文化交流需要特别注意,互学互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