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怎样加强交流与合作
中国经济时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智库彼此之间应该怎样加强交流与合作?
岳云霞: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智库也应“抱团出海”,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有利于资源整合,发挥智库功能最大化。
第一,进行专业化分工。当前,国内“一带一路”智库还是以各自作战为主,在研究主题和学科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重复和浪费。考虑到相关智库各有所长,人员构成、学科基础和研究积淀各不相同,各智库应有一定的研究侧重,进行适当的国别、领域和专业分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势互补,以此规避面面俱到造成的重复劳动和研究上的浅尝辄止。
第二,实现信息、数据与成果一定范围内的共享,推动学科共建。当前,各“一带一路”智库间机制化的交流不足,应当充分利用智库合作联盟的交流平台,推动智库间合作与互补,通过共享式的发展,带动整体研究水平的提升。
第三,推动与国外智库合作,进行联合研究。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不同,中国现有智库人才无法实现对相关国别和区域的系统性研究。为此,一方面,要在具体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现、培养和定制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外智库的语言优势和本土化优势进行联合研究,让国外智库人才在其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实现合作双赢。
第四,加强人员交流。现有“一带一路”智库间应当具有一定的人员流动渠道,通过互派访问学者和人才交换等渠道,促进智库整体水平的提升。
张茉楠:智库是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决策、企业发展、社会舆论与公共知识传播具有深刻影响。当前世界各国智库都在关注“一带一路”,从各自的角度也有不同的认知和评判,加强智库之间的沟通和思想交流,有助于实现政策相通、民心相通。应积极构建“一带一路”智库智力支持体系,这有利于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的第二轨道,即所谓的“智库外交”,这往往能够形成“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们认为,智库合作必须先从创新智库合作模式入手,研究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合作机制,系统进行“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决策咨询、可行性论证、风险评估等研究支持。比如,我们早在2015年就与“一带一路”国家智库展开交流与合作,并对沿线多国进行了深入调研,了解到,土耳其提出“2023高铁战略”,主要核心是以安卡拉为中心联系14个省的高铁网络,形成贯通东西的交通走廊,并形成包括远东、中亚、东南亚、中东、北非五条战略走向的国际铁路走廊建设。因此,我们提出了“中国加快对接‘土耳其2023高铁战略’,并抓紧推出互动互补的战略实施方案的相关建议”,得到了土方的积极回应。
目前,“一带一路”覆盖了65个国家,也得到了多个国际组织和联合国的大力支持。双多边和地区层面正在积极探讨如何通过具体项目加以推进,需要大量的政策性研究,应该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学术交流机制,支持智库之间开展联合研究、合作举办学术论坛,充分利用智库资源,使智库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广泛传播。同时智库作为连接政府的“第二轨道”,要推动智库层面与国际公共政策接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促进智库外交,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智囊和桥梁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