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精准扶贫四个要点(2)

新时期精准扶贫四个要点(2)

摘要: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清楚认识到,缓解和消除贫困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公民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且越是贫困的人口越需要帮助。

坚持“提升内生力、提升益贫性”战略机制

在精准扶贫中应坚持“提升内生力、提升益贫性”的战略机制。“提升内生力”,就是以贫困地区自力更生为主,外部力量帮扶为辅。“提升益贫性”,就是开发等一切经济社会活动要有益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只有坚持“提升内生力、提升益贫性”战略机制,才能齐心聚力,共同奔向小康。经济学认为,提升贫困地区的内生力,采取“造血式”的开发型扶贫,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扶贫脱贫作用,才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治贫方式。“造血式”的开发扶贫,对于市场来说意味着消费能力的增强,对政府来说意味着社会更加稳定,分配机制更加公平。

一方面,依靠自身努力改变劣势。贫困地区应扬长避短,立足本地特色生态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在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真正促进本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创新特色“造血”方式。这就要求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本地区的资源型工业、劳务经济、特色农业、民族和地区特色旅游等,既要发展“短平快”项目,又要兼顾长效开发,并根据自身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市场变化特色,积极探索创建多种扶贫模式,内外结合实现持续发展。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要依靠自身努力为主,与借助外部力量支持相结合。内因为主,外因为辅,两者结合,形成扶贫开发的合力,才能彻底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

坚持着眼国家脱贫大格局

我国的贫困主要发生在乡村,但当地县委和政府的扶贫工作,却不能单单从县域的发展来考虑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应站在更高层面、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县域扶贫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学习运用和贯彻国家对于脱贫大格局的定位与思路,着眼国家大局,立足县域实际,统筹兼顾,科学地实施县域产业发展扶贫脱贫工作。社会学认为,贫困是一种社会排斥现象。个体与群体的断裂,特别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没有充足的公民权利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由此,社会包容政策就成为反贫困政策的重要工具。

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清楚认识到,缓解和消除贫困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公民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且越是贫困的人口越需要帮助。精准扶贫要求的就是精准,所以必须在县域建档立卡的大数据里,将本县贫困人口按照致贫原因科学地进行分类,对于个别致贫情况特殊的需要特殊对待。具体来说,对属于剥夺类型的贫困人口,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投入资源。有些地方可能物质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缺乏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开发资金等,那么政府就应主动引入这些资源。而对于属于社会排斥类型的贫困人口,扶贫的目标就应是实施“两不愁、三保证”,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平等权利。坚持着眼国家脱贫的大格局,还不能忽视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等。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精准扶贫要坚持政府为主导,有效调动市场和全社会各界资源参与,制定出符合当地贫困状况的最优扶持脱贫规划,从而达到扶贫对象自我发展、摆脱贫困的目的。只有最前沿的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尤其是产业开发问题得到了解决,县域社会的稳定、政治的长治久安、文化教育的发展,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所以,精准扶贫工作务必要立足贫困人口,切实为最贫困的人群服务。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产业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不仅要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更要做好项目、技术、人才、政策投入的配套协调工作。

(作者为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6M1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农村经济》,2014年第6期。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