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换班干”是个危险信号

“零食换班干”是个危险信号

近些日子大热电视剧非《人民的名义》莫属,人们在茶余饭后聊得最多的是让人瞠目结舌的官场贪腐和一个个让人击节赞叹的“老戏骨”。不过,北京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家长黄女士的关注点则有所不同——这两天她的儿子每天放学都能带回一包食品。儿子说这些都是帮同学写作业挣来的。而另一位家长吴女士的儿子抱怨,他给同学吃了一个星期的零食,没换来一个中队长。(4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如今的小学生也过得不轻松不快乐,除了受沉重的课业负担所累之外,更被过早滋生的名利思想搅得心烦意乱。比如,当不当班干部,就让一些小学生纠结不已:不当班干部,容易被人看不起;欲当班干部,还得拿零食去巴结同学,让他们投自己一票。特别是,一些学校和老师,已经习惯于向学生“批发”班干部;而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争”班干部,不惜多给孩子零花钱,有的甚至亲自出马“请老师喝茶”。

其实,班干部制度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班干部太多太滥,就会出现问题。试想,一旦大家都是班干部,都拥有了自己的“特权”,就会心生“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之念,你在这方面管着了我,我便在另一方面盯住你,要么“官官相护”,互不干涉“内政”,大家一团和气,一致对付学校和老师;要么互相挤压,打击报复,分别向学校和老师打对方的“小报名”,其结果是既得罪了别人,也让自己受罪。然而,就学生而言,都是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对象,大家都处在同一条平行线上,没必要给他们派发那么多“官帽”和“权力”,让他们“互相伤害”。

不可否认,班干部太多太滥,既破坏了学生之间的团结互爱,又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比如,连一年级的小学生,都学会用零食换班干部,梦想“用一个学期的零食,换一个中队长”,表明其幼小心灵,已经过早地受到了功利思想的侵蚀,这显然是个危险信号,更不是学校和家长想看到的结果。

毕竟,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争名夺利的训练营,更不是滋生“腐败”的摇篮。如果学校和老师习惯于向学生“批发”班干部,过多地依赖于班干部去管理班上的纪律,甚至让他们记下违反纪律同学的名字,去打小报告,从小处讲,是教育责任的转嫁;从大处讲,教坏了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可见,完善班干部制度,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应注重人人平等和机会均等的原则,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服务精神。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