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

——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

核心要点:

■ 文化自信既是基于我们民族苦难和奋斗史的文化自觉与自豪,又是我们民族寻找自身伟大复兴之路的文化史的展示;是一种既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又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是一种既积极奋进又不卑不亢的文化精神。

■ 文化自信是国家强大的表现,而自信心的丧失是附着在民族心灵上的文化毒瘤。今天我们强调文化自信,正是为了彻底扫除中国长期落后于西方产生的民族自卑和文化自卑,吹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号角。

■ 文化不是塑像,而是活的机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总开关,是对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代提出的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

■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不需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虽然具有某种相对稳定性,但由于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永远面对自己的时代而不是面对自己既有的结论,它要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结论。

■ 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使命和责任。他们的价值、作用和责任、贡献就体现在为之献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这是为千千万万中国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个人服务,这种服务无上光荣。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为更深刻把握文化自信的精髓要义,我们对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并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把“三个自信”提升为“四个自信”。请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化自信,当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陈先达:文化自信是一个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自信,体现为对我国历史上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创造出不可磨灭贡献的文化的敬意,对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我们祖先的礼敬,对永不屈服、前仆后继的革命先烈的崇敬,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无数先进人物及其文化成果的尊重。可以说,文化自信既是基于我们民族苦难和奋斗史的文化自觉与自豪,又是我们民族寻找自身伟大复兴之路的文化史的展示;是一种既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又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是一种既积极奋进又不卑不亢的文化精神。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时代性的命题。在明中期以前,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商周时代的青铜文化,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汉代雄风,盛唐气象,两宋文化之高度发展,成为世界文化史的辉煌篇章。中国近代以前,从来不存在文化自卑问题。中国只是在近代面临民族存亡危机时才出现所谓真正的文化危机,其重要表现是丧失民族自信心,是文化自卑和对传统文化的自暴自弃。任何一个客观公正的观察家都不能否认,与清末不断割地赔款、视洋人如虎相比,与北洋时期军阀混战、各自依附洋人以求靠山相比,与国民党统治时期民生凋敝、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相比,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和中国的崛起,打破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西方中心论”,清除了一些人的殖民地心态,重新恢复了中华民族生气勃勃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心。文化自信是国家强大的表现,而自信心的丧失是附着在民族心灵上的文化毒瘤。今天我们强调文化自信,正是为了彻底扫除中国长期落后于西方产生的民族自卑和文化自卑,吹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号角。

记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问题并不是新问题,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已经存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导向正确,马克思主义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而更具中国特色。首先,马克思主义不能取代民族文化。中国革命者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用它来取代中国文化,而是把它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革命理论,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通俗地说,就是把它作为一种解决中国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其次,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首要任务就是革命,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这已经不再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延续和更替,而是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为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中国问题提供理论指导,照亮处于危亡之际的中国。第三,只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应该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结构、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对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汲取与运用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来进行社会治理、人文素质培养和道德教化。

文化不是塑像,而是活的机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总开关,是对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代提出的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既不歪曲传统文化,又能从传统文化蕴藏的智慧中生发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可以看成是传统文化创新和转化的一个范例。我们不是以与中华传统文化范畴一一简单对照的方式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立足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实践,通过理解传统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基本精神,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血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记者: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牢牢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请您谈谈我们如何在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中增进文化自信?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党从一诞生就举起了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并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在思想上精神上得到极大的解放。对此,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具有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列宁说过:“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不需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虽然具有某种相对稳定性,但由于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永远面对自己的时代而不是面对自己既有的结论,它要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