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全球治理之路的中国智慧(2)

照亮全球治理之路的中国智慧(2)

完善治理模式:“求同”与“存异”的辩证思维

全球贸易自由化面临严峻挑战,多个区域合作多边机制遭遇梗阻。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行动,正逐渐形成国际合作的广泛共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中国方案为何富有凝聚力?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程大为看来,“一带一路”建设是全球治理嵌入式多边主义的创新应用,强调通过外交协调方式对接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对各国主权的尊重、对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和道路选择的尊重。

“二战后多边体系的构建建立在少数国家主导基础上,倾向于消除多样性。‘一带一路’的制度构建路径与此不同,更加包容,体现差异化。”程大为说。

这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自信与包容。

以中国智慧解题、以中国理念释疑,在多个外交场合,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一带一路”倡议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发展,是悠远中华文化同当今时代的共鸣。

——这是从5000年中华文明中走出的处世之道和智慧哲理。

回望浩瀚的中华文明,“求和合”“秉大义”的历史血脉绵延不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崇尚和谐而不尚独霸的精神守则,让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厚积薄发而稳步向前。

从古人“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到“一带一路”建设所倡导的“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从“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太平”的理念,到“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的宗旨——“和”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一个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着中国的智慧哲思。

——这是从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传承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追求。

今天,在东南沿海国家仍保留有许多的“三宝庙”“三宝垄”“三宝井”,以此纪念郑和的功绩。北京大学原副校长、著名史学家何芳川曾这样评价郑和远航:“在整个文明的交流与交汇史上,唯有以郑和远航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对外交往最文明。因为,它最和平。”

曾经花雨缤纷、舟楫络绎的古丝绸之路,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在中亚腹地,由中铁隧道集团承建的“中亚第一长隧”——乌兹别克斯坦安帕铁路甘姆奇克隧道已正式通车,实现了费尔干纳几代人的梦想;

在红海之滨,一座现代化产业园在戈壁上矗立,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已有68家企业入驻,吸引投资近10亿美元,为埃及当地创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这是从中国改革开放新实践中总结的辩证法则和治理理念。

2016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

中白工业园、中国-马来西亚关丹产业园、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为东道国创造了18万个就业岗位。

以国际产能合作为例,中国的产能输出不是强行输出,也不是单方面只考虑中国自身利益的输出,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看来,新发展理念既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开出的药方,也是对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

从成员国各自实际出发,摸索合作路径,再总结出规则制度。在行动中寻找契合点,在过程中寻找规律性,这是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科学思维,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和实践智慧。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