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领风尚 文明驱动发展(2)

思想引领风尚 文明驱动发展(2)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通常都是以理论的形式出现的,并通过理论的途径、运用理论的方式而为现实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服务。但由于社会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人的生存状态与工作环境也是发展变化着的,这就要求社会科学自身,亦即理论自身,必须不断深化和优化、实现提升与创新。只有始终保持理论之树常青,才能使社会科学事业恒久地呈现出鲜花盈枝、硕果飘香的繁荣兴旺景象。

不过,对于社会科学来说,既要从创新中实现提升和发展,又要警惕和避免陷入创新的迷思之中:即一如轻率地睽离“老祖宗”,背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如武断地否定传统,任意割断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再如盲目地宠信“西学”,乃至出现言必称“西”、唯“西”是举、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洋奴思想,甚至将所谓的“西式民主”奉为举世共守的“天条”。这些迷思的出现,大抵由于既没有认清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与精神内曜,以致被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所拘泥、所钳制。

其实,马克思主义既是原则,又是根本,但同时它还始终是一个理论的活体与实践的酵体。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既然如此,马克思主义当然永远不会陈旧、不会僵化、不会过时,只会一如既往生气勃勃地直面现实、引领方向、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便始终会同现实社会变革中的一切实践活动发生热效应,产生新感应,形成同步共振,出现同频耦合。这便是马克思主义生命不老、青春永驻的“秘密”所在。也正因为如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永远都是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和发展,在发展中加以坚守和尊奉。

创新是引领变革和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所以创新实践便具有普遍意义和广泛的适用性。社会科学的创新却通常都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大多都是对传统的更新、丰富和完善,甚至常常会与传统并存互熠,各自体现着不同的价值与意义。例如经济理论再发展,也无法取代《资本论》;哲学理论再发达,也抵消不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乃或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社会科学的创新专注于思想的生成、精神的升华与意义的发现。认识论研究发现,社会科学的突破性创新往往都发生在传统深厚、学理优渥的地方,其道理就在于“水之积也不深,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劲,则其负大翼也无能。”而传统则就正是这能负大舟而使其远航的深水和能负大翼而使之高飞的飙风。

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社会科学,既是不忘根本的,又是锐意创新的;既是尊奉传统的,又是广泛包容的。我们有决心坚守马克思主义,有信心发扬传统精神,有能力萃取一切优秀的域外思想理论成果为我所融、为我所用,从而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地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全面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伟大的实践和深刻的变革,定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待和要求的那样:“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作者为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