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化”
日前,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行的“中远荷兰”号缓缓驶过埃及苏伊士运河北端港口塞得港。从天津港出发的这艘巨轮预计5月底抵达比利时安特卫普港。
“中远荷兰”号走过的海路,中国人并不陌生。这条发端于秦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千百年来一条重要的世界贸易通道。当年,明代的郑和从泉州出发,抵达红海,再返航回国,用了两年零两个月。
今天,“中远荷兰”号海上航程大约只需一个月,穿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途经亚、非、欧三个大陆,见证着“一带一路”带给世界的新希望。
陆路上,一趟趟中欧班列横跨亚欧大陆,越过万水千山,牵连起亚太、欧洲多个经济圈。单在2016年,中欧班列共往返开行1700多列,总行驶里程超过17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24圈。
无论是陆路还是海上,互联互通早已超越了物流本身的意义。在“逆全球化”升温、国际贸易格局深刻演变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打通世界经济脉络,为全球化注入新的动能,引领全球化迈向新时代。
苏伊士运河是联结亚非欧的关键结点,也是中国和埃及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深度对接的着力点与增长点。从1990年起就在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工作的赛义德见证了这条运河近30年的兴衰起伏。在他看来,“一带一路”的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苏伊士运河的未来息息相关。
埃及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约有2.5万艘船只通过这条运河,其中近千艘是中国船只。埃及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亚洲研究项目负责人穆罕默德·法拉哈特说,回顾历史就能发现,“一带一路”是现实可行的人类伟大工程,是一个“摆在家门口的发展机会”。
“一带一路”上的发展与合作,从来不是单向的,也不是单一的。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五通”推动了沿线国家在经贸、交通、发展上的全面对接;中巴、中蒙俄等六大经济走廊的实施,推进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由贸易。近4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由点成线,由线及面,改变了全球经济合作的方式,开拓了国际合作新空间。
美国有专家测算,传统意义的全球化以减让关税、打通世界市场为主要目的,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一般在5%左右,而开放、包容、共享的“新全球化”将使全球经济增长10%到15%。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一带一路”有望成为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样板,以及区域合作乃至全球合作的重要平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