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难题
合作安全植根于中国传统战略安全文化,其本质是非扩张和求稳定、基于道德和道义的政治理念,例如心怀天下、崇尚和平、注重防御、文武并用、先礼后兵等观念。现代中国外交讲究守护根本利益,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难题,主张即便战争不可避免也要有充分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合作安全更是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的回应。当前,人类已进入一个安全挑战空前多元化的时代。随着文明的进步、利益的交融和多边安全机制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大国争斗、集团对抗受到制约,爆发大规模地区战争的风险总体可控。能改变各国战略安全议程并考验国际治理机制的,是恐怖主义与极端势力的跨境挑战和网络安全这样的新型挑战。当人类面临的安全挑战突破主权边界、以非传统方式在全球范围扩散时,任何一国无论实力多么强大都难以独自应对。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安全意识的樊篱,突破冷战零和思维的束缚,基于共同安全利益,以安全的合作求得合作的安全。
合作安全是相对于美国领导下的军事同盟体系所信奉的集体安全观念而言的。集体安全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盛起来的,有效地维系了集团成员的安全与防务。但美国领导的同盟协作模式本质上基于零和思维,它无限扩大成员国的安全,挤压非成员国的安全,追求自己的绝对安全,不惜削弱甚至剥夺对手乃至别国的安全,也就不可能带来人类社会的普遍安全。这种安全模式的另一个弊端是,它以同盟协约的形式存在,事实上把一国的安全利益和对外战略与另一国的安全利益和对外战略进行绑定,双方的决策空间都会受到限制。合作安全观念超越集体安全观念,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敌我友划线,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安全利益的高度,其历史进步性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发展是安全的必要条件。很难想象,一个极度贫困落后、内部发展失衡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实现长治久安。人类历史上不胜枚举的教训告诉我们,发展的失衡正是各种极端思潮冒头的土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鼓励全球和区域合作向发展中国家倾斜,最大限度解决南北之间和地区内部发展失衡的问题,为世界经济全面可持续增长提供新动力。
亚欧大陆的中心和南部边缘地带曾有过辉煌的古代文明,现在多沦为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带,构成亚欧发展的“洼地”。多年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对这里的发展给予了关注,但这些机构提供援助的政治门槛高、审批效率低、到位资金有限。2013年,习近平同志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以周边为首要方向,着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亚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新型公共产品。习近平同志2016年8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他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进一步强调,中国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满足各国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必然能激活沿线国家的增长潜能,这无疑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局势、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估计:到205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达到80%以上。说一千道一万,中国就是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使各方共同努力把亚欧非大陆的发展“洼地”填起来,开创一个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