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发展马克思主义,勇于回应时代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理论体系,所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此,恩格斯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根据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我们今天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同时,就要立足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积极回应时代的挑战,努力发展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拿出能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理论支撑的理论成果。
应当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道路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既要在实践中摸索,也要在理论上求寻。比如,如何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体制;如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党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等,这些问题在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近几十年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深化。这方面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论断,针对重大和迫切的时代问题,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勇于回应各种各样的挑战,作出合乎我国具体国情和历史发展逻辑的决断,从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情况,因势利导,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此作出全面的理论诠释。同时,我们现在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如,当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各种思潮纷纭激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出现新变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矛盾、各种风险不断增加;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更加频繁;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执政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等。这些都是关乎党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的解答,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以更好地指导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和发展,我们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