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2)

深入理解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2)

摘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研究起点,着力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让世界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才能打造“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不断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批判借鉴国外成果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思考是有路径和方法的,不同思维方式让思考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色。解决中国问题、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又要批判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成果。强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中国特色,又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

需要强调的是,在借鉴国外成果的过程中,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防止和克服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借鉴国外成果,为的是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因此,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在批判借鉴国外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回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

积极表达中国立场,深入阐释中国思想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但要能解决中国问题,还应对当代世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这也是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和优势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为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真正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社会科学,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只有建立具有原创性和自主性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才能科学反映中国立场、提出中国方案、彰显中国特色。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研究起点,着力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让世界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才能打造“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不断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