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与突破(2)

李勇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与突破(2)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改革的重点与方向

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准入政策进行清理,破除行业垄断、进入门槛等隐形限制。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融资、税收等相关政策体系,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落到实处。积极进行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人力资本税收政策创新。

完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政策。现有的服务业标准存在原则性过强,可操作性不足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细化。进一步研究以公共支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例如以公共支出完善交通条件与信息服务能力,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的制度环境。高端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密集、高知识密集的特征,这决定了高端服务的质量缺乏客观的标准,过于依赖消费者的主观判断。因此,必须为高端服务业的生产者提供适当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正确的激励机制。

扎实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也存在着供给侧的问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部分行业成本过高,部分行业存在着短板。以物流业为例,我国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主体超过720万家,平均每一个主体拥有车辆1.55辆,90%的经营主体为中小型企业,承担了90%以上的公路货物运输业务,经营模式多为传统的单车货物运输,管理手段简单,货源组织能力差,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物流业的资源整合。在检验检测方面,则存在着具有国际化能力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供给不足等问题。在研发设计方面,对科研人员的各种限制仍然存在,不利于其能力的充分发挥。同时,还要与金融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大金融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服务业特别基金”,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微服务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破解融资瓶颈。

积极构建推动服务创新的政策环境。服务创新具有高风险、知识产权难以保护、技术集成等特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且失败的风险比较高,创新后保护成本很高。对服务企业来说,实施自主创新面临的不确定局面,风险远比模仿或维持现状高得多。因此,服务业的自主创新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风险对冲机制,使创新风险能够有效分散,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在政策层面,要高度重视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加大对服务创新的支持力度。

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具体表现为制造服务化与服务制造化。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制造服务化与服务制造化都表现出与互联网高度融合的趋势,成为了工业4.0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商业模式上也不断呈现出创新趋势,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C2B、云制造等,都是其表现。

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公共管理模式。在生产性服务业监管模式上积极进行创新,实现从政府单一监管模式到社会多元化监管模式转变,最终建立政府、协会、第三方机构、社会组织和媒体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灵活有效的社会化、多元化服务监管结构。

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新一轮开放。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新一轮开放主要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层面。其一,是我国服务业的“引进来”战略研究,需要对服务业FDI与服务进口的相关政策进行重整。其二,是我国服务业“走出去”战略研究,主要围绕我国服务企业的跨国发展战略展开,制定一整套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其重点是积极打造“中国服务”的品牌,在国际上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