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经济学繁荣发展的三个要点

推进中国经济学繁荣发展的三个要点

摘要:解决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落脚点,它不仅要求提出的研究问题是真实的,而且要求研究的结果有助于问题的克服和解决。因此,对策研究或政策建议应属于经济学研究的构成部分,它的学术价值并不低于机理研究。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这是中共90多年历史中,党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次专门系统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所作的重要讲话。讲话立意高远,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来说,既明确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指明了前进方向,确定了目标、任务和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又切中时弊,找准了存在的问题,并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高度阐明了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

讲话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读,从推进中国经济学繁荣发展看,有三个要点需要把握。

  一、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使命

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民之学,由此决定了中国经济学的研究首先需要弄清楚“为什么人”和“研究什么”的问题。“5.17讲话”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既包括人民大众,更应强调中国人民的利益。从前者而言,经济学研究一旦离开了人民大众这一基本定位,只为少数人服务,就既不可能“经世”也不可能“济民”,也就失去了经济学的价值取向。从后者而言,在当今国际社会,人民大众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明显的利益差异,因而就需要将“人民大众”具体化。

在这方面,可举出的例子很多。例如,2005年以后,面对中国对美国贸易有较大顺差,国内就有人认为,中国应对美国的失业率上升负责。殊不知,在这种不对称的贸易关系中,中国不仅向美国提供了大量价廉质优的产品(从而美国消费者得到了大量消费者剩余),而且又将贸易顺差的巨额资金以购买美国国债等方式提供给了美国使用。中美贸易顺差的主要成因在于,美国以各种借口禁止(或严格限制)高科技产品向中国出口。又如,在2003年,美国等发达国家一反此前的常态,与其他发达国家联手突然提出,中国GDP被严重低估,要求中国运用行政机制提高人民币汇价。国内也有人随之附和,疾呼人民币升值。殊不知,一国的汇率制度从而汇价属于该国的经济主权范畴。当时,人民币汇率的主要争议在于,是运用行政机制形成还是推进市场机制形成,而不应简单聚焦在汇价水平的高低上。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复杂多变,从各自的利益诉求出发,各种指向中国的说法和舆论也将增多。在这种背景下,更需明确和坚定“为什么人”中的中国立场。

经济学并非经济知识的堆砌,它的逻辑力量和信服力来自于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中各种经济现象的本质内容、客观规律和内在机理的揭示。经济规律是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中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联系,是经济现象中的本质表现。经济学将这些规律上升到理论层面认识,形成了经济学的原理。

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使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的经济实践,探求经济活动、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中的本质内容、客观规律和内在机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已经提炼概括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理论概念和主要原理与之相差甚远。这既令中国经济学学者们汗颜,也意味着推进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创新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