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赢原则通过“一带一路”的实践得到了检验。截至2017年初,“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响应,中国已经先后和沿线国家签订了将近50份的政府间合作协议,与包括一些国际组织在内的部门签订了70多份合作协议。联合国安理会还一致通过决议,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通过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运营,已经涌现出一批标志性的前期合作工程。这些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建成,也使沿线国家和民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甚至连一贯傲慢偏见的西方主流媒体和智库,也对“一带一路”增进中外联系、促进当地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优势,流露出越来越多的肯定和支持声音。
互利共赢目标以中国的发展实践和红利为基础。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6年,在世界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达到6.7%,这一数值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列第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是全球经济复苏最主要的拉动力。
实际上,中国也正在尽最大努力,积极承担与自身发展中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一带一路”建设也正在得到中国经济“信心指数”长期向好的强劲支持。4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累计投资已经超过了500亿美元;仅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的直接投资就达到了145.3亿美元,中国企业对相关61个国家新签的合同总额达到1260.3亿美元。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将在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带动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具体项目的落地,更是各方携手合作、互利共赢的真实写照。
互利共赢的目标离不开沿线和相关国家共同参与。当前亚欧大陆还面临很多安全难题,一些地区局势不够稳定,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交织,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抬头;不少国家也面临发展难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经济转型压力加大;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不联不通、联而不通或通而不畅的情况还比较严重,制约了“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发展;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对“一带一路”的理解认识也不尽相同,行动步骤难以一致,部分国家还存在一定的疑虑;国际舆论中也还有不少质疑之声,等等。尤其是当前西方主要大国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明显抬头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建设更需要各国撸起袖子一起干。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各国虽然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不同,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目标是相同的,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意愿是一致的。只要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就能不断解决问题,取得进展。
2017年5月10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指出,当今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互联互通,各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结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面向未来的发展新格局,共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共同探索新的增长动力来源。对此,我们不能踟蹰不前,而要砥砺前行。我们有理由期待,作为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作为中国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方案,“一带一路”将为打造平等、和平、繁荣、文明、绿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传播战略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