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圆:打破“千篇一律”,让城市环境更温情(5)

摘要:城市发展越来越快速,变化也越来越大。然而,因为设计观念、理念和方法上的相似,也导致城市面貌越来越相似。于是,我们耳边总萦绕着“城市环境千篇一律”的声音。那么,城市的“千篇一律”如何去打破?如何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温情,人们生活得更加舒适呢?本期报告中,丁圆教授将从艺术的角度,为我们谈谈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的关系。他指出,公共环境艺术未来的发展前途无量,它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

图片13

在这张图片中,宋冬用遮蔽的方式,把周围的环境包装起来,来强调空间整体的氛围。试想,如果没有这个东西,街道依然成立。但是通过这样一种围合的方式,半室内化的闭合强调了这个空间的另外一种感觉。

通过不同的作品,使得传统的乌镇与当代艺术了十分紧密的关系。这次艺术界的重要事件我们眼睛一亮,通过当代艺术和公共环境结合的方式,让这个古城、古镇给人另外一种感觉、另外一种面貌。反过来,这也更加强调了乌镇在中国人心中不同的感觉和地位。

五、艺术介入的核心观念

为什么可以用艺术的方式来改变城市的面貌,来强调城市的风格呢?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泉》:一个丰腴的少女,水从她身上自然地流淌下来。无论是造型也好,人物表情的刻画也好,都非常自然,很恬静的感觉。

图片15

著名当代艺术家杜尚也用名字《泉》创造了一个作品,这个作品就是在街上就能够买到的小便器。这个作品贴上他的名字,放在了当代艺术的展览上。杜尚是达达派的代表人物。很多人质疑:这都能成为艺术,那不是什么都可以变成艺术了吗?他的回答是:那什么不是艺术呢?我并不是强调任何东西都可以堂而皇之地放在艺术馆去展览,而是在说观念发生了变化。艺术已经从小众的、架上的、给人欣赏作品,慢慢深入到生活、公众、城市的方方面面。这里强调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原创性、独特性和公共性。艺术思想观念的原创性、观察视角的独特性与空间相结合,那么它的展示形态、方式就具有了公共性。因此,艺术可以转化为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传统美术的架上艺术开始走向生活;传统美术的视觉艺术走向了多元的表达方式;传统美术的精神艺术开始走向城市、走向公共空间,去解决问题。

图片16

从上面的图片(16)中,可以看到艺术的强大冲击力。比如,如何表现风?风我们看不见,但是能够感受到。艺术家通过衣服、毛发等被吹动的感觉,以非常强烈的冲击力,让人感受到风的力量、风的存在。这也是实和虚之间的一种转换。还有一些物体是实的面,我们把中间的东西拿掉,只保留它的表象,其实同样能够展示出物体存在的方式。

艺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并不是单一的方式,它的方式是多样的,视角切入点也是多样的。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

图片17

另外,艺术的尺度或想象力也是独特的。比如这个作品(图片17),它是安东尼做的《鸟人》,站在山坡上的鸟人,巨大的尺度很容易在整个空间中形成一种标志,我们很远就能够看到它,知道它的存在。很多人为了看这样一个场景或者作品,可以开很远的车来到这个地方来。这是因为这种艺术和环境的结合,会变得非常具有冲击力、标志性,来改变所谓的“看哪儿都一样”的状况。这是震撼的张力。

图片18

这是最经典的埃利亚松的太阳。它带有很强烈的科技含量,把太阳放在一个空间当中,让我们第一次真正认真地去看,一个很平常的事物——太阳,它具有什么样的能量,它会给人什么样的感染力。

同时,艺术作品有很多的面,有些面会很有趣味性,它可以变成一个兔子躺在地上,有巨大的尺度,甚至有毛茸茸的感觉,孩子们甚至可以爬上去,可以当作座椅,可以当成玩具。这样一种方式的出现就改变了单一的放置概念,真正意义上与环境结合。

图片19

图片20

    从实用性的角度,比如纽约的一个广场上,它的座椅就是艺术与环境相结合的展现方式。这样的座椅既可以坐,也可以成为一种景观,把实用性和广场的展示方式紧密结合。这样的作品实用性很高,也具有很强的记忆点。艺术可以和座椅、灯具等我们所能看到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以整合,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环境的可识别性,同时强调不同场景的独特的存在方式。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