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丽蓉: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

苏丽蓉: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重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注重研究我国在长期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对于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待开发的重要“富矿”。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既相互交流、交往、交融,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整体精神的体现,又是各民族的生产实践、生存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生动反映。我国境内的各民族,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是各民族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长期探索和实践而形成的,集中了各民族群众的智慧,构成了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独特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以人的思想和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理应研究和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实际上,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也正是在研究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诸如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历史学、艺术学甚至哲学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从各民族的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获得滋养。

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主要取决于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近代以来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依据。而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凝聚了各民族人民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深刻认识,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思想和经验材料。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进一步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具有重大意义。

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坚持正确思想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最大特色。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既要看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优秀的成分,也要看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消极的、落后的成分;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准来判断和取舍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更好地凸显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

二是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继承和挖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不是故步自封、拒绝外来文化资源,而是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以中华民族的主体自觉,汲取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成果。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自身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为人类文明宝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必须以相互尊重、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研究和发掘各民族的文化资源。

三是注重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研究和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主要方法,它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学者深入社会实际,通过直接观察、发放问卷、深入访谈、参与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描述和研究的过程。我国老一代民族文化研究学者如吴文藻、林耀华、费孝通等在这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树立了研究民族文化的光辉典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认认真真地深入社会生活,扎扎实实地开展实地调研,从实践中获取真知,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也才能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是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吸收和借鉴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对待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问题上,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继承是创新的基础,要在深入挖掘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汲取民族文化资源中的合理成分予以发扬光大;创新是继承的升华,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体现民族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新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