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一带一路”实现“四个穿越”

愿“一带一路”实现“四个穿越”

从地面到海洋,再到云端,如今,丝绸之路被插上一双“有形的翅膀”。6月2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的重要指示精神,河南日报召开了专题座谈会。

媒体认为,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从顶层设计到扎实推进,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赢得了沿线国家的广泛赞同和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就是在继续让“一带一路”实现“四个穿越”。

让“一带一路”实现历史“穿越”。“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回顾历史,可以闻到,丝绸之路;看看今天,可以看到,“一带一路”“穿越”历史。怎样闻到丝绸之路的历史?据人民网-人民论坛认为,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

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

丝绸之路尽管曲折,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的限制,它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所取代。

近百年来,中国为重新“凿通”“丝绸之路”做出了不懈努力。1905年,古丝绸之路上,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汴洛铁路)开始修建。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孙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都规划了延伸到西北方向的铁路,以便与各国的铁路网衔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可以看到,“一带一路”怎样“穿越”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连接陇海、兰新直达欧洲的铁路动脉全线贯通。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熔铸古今,纵横万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凝聚了几千年的东方智慧,传达了全球治理的新理念。

让“一带一路”实现未来“穿越”。“述往事,思来者。”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赋予这八个字非常丰富、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正如《光明日报》文章认为,通过这个关键词、核心语,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一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了我们党95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明确提出了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自身建设的要求,科学展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

丝绸之路,古已有之,从兴起、繁盛到走向没落,跨越了20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丝绸之路的“昨天”。如何让丝绸之路“穿越”历史、“穿越”未来,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创新模式,这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引发各方的高度关注。

中国为何能让“一带一路”实现未来“穿越”?因为,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核心力量。因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因为,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因为,共产党人有奋斗精神。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