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基层干部对社会矛盾的忧虑心态(3)

正视基层干部对社会矛盾的忧虑心态(3)

——基于602名基层干部的社会调查

摘要:当前,基层干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相当部分人持忧虑的态度。忧虑矛盾增长的同时,忧虑在处理矛盾中部分群众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激进行为”,忧虑干群关系不融洽、得不到上级的理解、被“污名化”等,由此产生“不出事”的消极心态。社会矛盾的全面压力、行政体制的压力、群众的压力是导致基层干部忧虑心态的重要原因。基层干部忧虑心态的疏导可以从完善考核机制、改善自身形象、教育群众依法办事等方面入手,在“亲民”的同时也要“亲基层干部”。

三、基层干部忧虑心态的疏导之策

忧患意识可以使我们对问题警醒,具有积极功能。但过度忧虑,会干扰基层干部工作的信心。基层干部面对社会矛盾产生的忧虑,客观上反映了当前基层社会矛盾的尖锐性与复杂性,主观上反映了基层干部心态中的某些消极、悲观因素。因此,有效地疏导基层干部的忧虑心态,振奋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十分必要的。在社会治理中改善基础性的条件,除通过完善社会矛盾预防与化解机制,实现资源下倾,实现权责利的均衡,改善基层干部化解社会矛盾的客观条件之外,还要采取一些具体改进措施。

(一)要“亲基层干部”

“组织公平、组织对干部生活关心程度、职业发展机会是影响基层干部工作满意度的重要的组织因素”。[4]解决大量涌现的现实矛盾不可能全靠“上级”,“广大的基层干部作用更为根本”。[5]胡锦涛同志曾强调,“广大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帮助基层干部做好工作”[6]。因此,这就要求上级领导部门、领导干部“亲民”的同时也要重视“亲基层”“亲基层干部”。这需要上级领导部门在思想上要重视、正视干部的忧虑心态。要认真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和积极回应基层干部的诉求和困难,即使无法解决也要讲明道理。上级领导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多倾听基层干部的意见,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及时修正不切实际的政策,承担因政策导致的矛盾的责任,关键的时候则要支持基层干部,做基层干部的坚实后盾。地方政府有些明显违背公平的政策、明显违背科学的做法、明显侵犯群众利益的项目、明显违反程序的措施,不能够强制让基层干部去推行。上级领导部门及领导,在不了解基层状况的前提下,不要自己当“好人”而乱表态,要分清是非、坚持原则;有时候问题在群众一边,不能够无原则地迁就不合理要求,不要给基层干部的工作帮倒忙。通过改善基层干部的经济待遇,畅通基层干部的晋升渠道,完善基层干部的社会保障机制,降低基层干部的职业风险,为基层干部解决后顾之忧。基层干部工作舒心,才会有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调动起创造性化解矛盾的智慧,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二)完善考核机制

为了促进基层干部重视化解矛盾而采取的“一票否决”“通报”制度,其负功能日益增大。主要是对待进京“非访”的不分是非、不讲原因、不讲道理的通报,无法有效地将群众中无理上访、非法上访、精神病上访等不合理、不合法的维权方式与合理合法的维权方式区分开来,反而为基层政府构造了软肋,为基层干部设置了陷阱,诱发了大量的进京上访,迫使基层干部产生“花钱买平安”“摆平就是水平”等违背社会治理原则的荒唐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基层干部化解矛盾的积极性。建议尽快建立信访甄别机构来推动我国社会矛盾的终结机制。这种机构是在法律、信访、行政机制失效的情况下的特殊机构。究竟是冤屈还是无理要求,通过公开信息,让周围的邻里知道,让他们依照相关的法律、政策、程序来辨别矛盾冲突的是非曲直。因此,这种甄别机构主要有三种人参与:一是矛盾申诉一方的当事人、亲属、亲戚,二是人民调解员,三是社会力量如社区组织、律师、社区中有威望的群众领袖参加。一旦矛盾通过这种建立在社区中的甄别机构甄别后,就是最后的定性。对这类甄别过的矛盾,也不记录在进京通报、干部考核中。这将使基层干部从通报制中解脱出来,更加理直气壮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切实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对恶意滋事并有违法行为的,依法严肃处理,树立起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鲜明导向。

(三)改善基层干部形象

加强基层干部的激励机制建设,解决好“权力无限小,责任无限大”的问题,加大对基层政府化解矛盾的支持力度,将权力和财力向基层下沉,保持权力与责任的均衡性,使干部有能力、有动力解决社会矛盾。上级政府要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理解和支持基层干部,对勇于迎着矛盾上的干部、善于处理矛盾的干部要表扬奖励,进行广泛宣传,树立典型,并作为干部晋升的一个重要依据。整合各类资源,充分提升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基层干部的社会治理能力,让基层干部回归到群众中去,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塑造基层干部的正面形象。媒体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公正清廉、勤政为民的基层干部,扭转舆论对基层干部“污名化”的现象。要摆脱以往模式化的、僵化的宣传手法,真实、客观地呈现基层干部的形象,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基层干部的真实处境和真实想法,理解和体谅基层干部的“两头受气”的困难处境,宣传基层干部积极的工作精神和正面的工作态度,帮助社会各界消除对他们的误解和偏见,[7]为基层干部构建有利的舆论环境。

(四)教育群众依法办事

基层干部要树立法治思维,坚持依法办事,给群众做好榜样,对于诉求合理的群众,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要及时做出正面的积极回应,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其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维权,引导其通过协商、调解和司法等多元化的方式解决问题。基层干部要及时总结地方经验,通过树立和宣传类似“彭城和事佬”[8]的地方矛盾化解典型经验,动员多方力量共同干预,善于借助社会组织,借助群众领袖、群众积极分子的力量来化解矛盾。对于那些诉求不合理、维权方式不合法的群众,要予以拒绝、抵制、约束,坚决处理违法违规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方式,基层干部要敢于坚持原则,而不应是非不分地“兜底”。将那些经常采用违规、违法的部分人员纳入地方治理的“黑名单”,情节严重者适当予以曝光,用社会舆论监督的方式引导其转变思想、调整行为。通过积极引导和回应群众的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与表达方式,依法依规抑制群众的非理性、非法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方式,让群众树立起法治观念,培养群众依法依规解决自身问题的法治意识。“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9]

(作者:朱力,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袁迎春,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时圣宇,王云娜,刘畅.民生三问:工资制度对基层工作人员如何倾斜?[N].人民日报,2015-03-17.

[2]申端锋. 乡村治权与分类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J]. 开放时代, 2010(6):5-23.

[3]李树杰.干部要守本分多干事[J].今日浙江.2015(4):7.

[4]青平,李崇,吴乐. 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满意度实证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8(7):62-71.

[5]贾立政,陈阳波,魏爱云,刘建,袁静. 基层干部误读困局——当前基层干部真实生态调查[J].人民论坛.2013(16):52-53.

[6]胡锦涛: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10/03/content_2048340.htm.

[7]乔磊. 基层干部“污名化”的“破窗效应”及防范对策[J]. 领导科学,2014(13):9-10.

[8]王应举,许尽义.“彭城和事佬”获徐州市通报表彰[N]. 江南时报,2014-05-05.

[9]梅黎明. 严以用权,领导干部为政之基[N]. 光明日报,2014-07-01.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