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2)

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2)

改革的发展思路

结合我国文化领域建设的客观规律和特殊属性,建议当前我国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坚守“双效统一”,聚焦“三大任务”,创新“四大政策”。

围绕“一个中心”:即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了谁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的价值判断和实践的首要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更多是政府本位、资源本位,缺少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理念和意识,这从根源上导致了文化服务供需错位、效能不高的现象。在未来推进改革中,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充分的把握,从而创造出满足人民需求、引领市场发展的文化产品,才能真正将文化供给侧改革落到实处,增加全体人民的文化福祉,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坚守“双效统一”:即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和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也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和涵育道德等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文化建设中,文化供给主体必须尊重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弘扬真善美,拒绝假恶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在此前提下,文化供给主体应勇于探索,顺应时代潮流,借助现代科技,创新文化产品的内容、表现形式、供给方式等,生产出更多 “既叫好又叫座”的精神文化产品,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聚焦“三大任务”: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要瞄准三大主攻方向。一是提高供给质量,增强有效供给。从增加文化领域发展的人才、科技、资本、规划以及管理等生产要素出发,转换文化发展的动力要素,提升供给端的创新与需求适配能力,创造出更多供需对路的文化产品。二是要淘汰过剩供给,减少低端供给。大力推进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和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合作,实现文化产品和企业的优胜劣汰,减少生产资源的浪费。三是要以“文化+”和“互联网+”为主要融合路径,创新文化供给的产品、渠道和方式,形成新兴文化业态,从而创造文化新市场,引领文化消费新需求。

创新“四大政策”: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政策的创新与支撑。当前重点是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创新清单管理政策。通过清单管理的形式,健全文化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把项目入口关,从源头上控制住文化供给质量。二是创新资产管理和产权交易制度。加快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鼓励文化企业建立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动文化企业进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增强企业文化供给实力。三是创新文化治理政策,降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进入门槛,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热情,汇聚更多的力量推动文化供给侧改革。四是创新质量管理政策,健全行业管理标准,为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制定可供参考的尺度,提升文化供给的整体水平。

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如何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如何把握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国有与民营、对内与对外等重要关系,进而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增强文化领域改革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这将是对未来发展的重大考验。所以说,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