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们的文化自信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牢固的现实基础,它既来自于历史文化传统(包括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升华;也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来自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
毛泽东曾经特别谈到,“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他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中国人民的文化”的这种复兴,为中国人民找到自身发展的正确方向、为重新确立起文化自信开辟了道路。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开拓奋进的现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持和倡导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自信,对烽火岁月中孕育形成的坚忍顽强的革命文化保持自信,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持自信,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革命文化传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能够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是同中国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将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导航定向。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精神层面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长期滋养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中华民族有着悠久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无数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屈原虽遭放逐,仍眷恋楚国,心系故土,以祖国兴亡、人民疾苦为念,书写爱国诗篇。陆游盼望统一,临终之前留下嘱托:“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领兵抗敌,战败被俘,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慷慨赴死。他们用生命写下的誓言,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至今仍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科书。在当代中国,要“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始终围绕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这是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传承和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予以吸纳,另一方面,又对这些内容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凝聚了中华文化中关于价值取向、是非准则、善恶美丑尺度的思想精华。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因为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培育和践行适合本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价值观,是关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确立文化自信和具有战略定力的关节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在于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点燃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以文化自信和核心价值观自信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