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怎样培育良好心态
良好心态不会与生俱来,同个人性格、知识层次、职业经历和生活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心态会随着人生阅历不断丰富而日臻成熟。而且,好的心态还可以自己主动养成,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修心养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就包括培育良好的心态。这应当是日常修炼、长期养成的过程。我以为,要特别注重这样三个环节。
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气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心态。党员领导干部要培育良好心态,就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多读书,能够帮人们打开眼界,眼界宽了,心就宽了。从我自己读书经历看,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和我党领导人的著作,特别是深学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信仰源头,知道我们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多读一些历史书籍,就能够帮助我们拓宽历史视野、借鉴历史经验,更好通过历史反省来理解现实、指导现实;多读一些名人传记的书,就能够帮助我们从他人的人生经验中,学到对自己具有借鉴意义的宝贵人生智慧;多读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就能够帮助我们增进文学修养,为自己通过文学路径打开一扇关照历史、关注现实、关心社会、关怀人类的心灵窗户,等等。总之,多读书,特别是潜下心来读好书,必定有利于我们培育好的心态。
多思考。思考当然包括反省。古人修身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这对我们领导干部是完全可以借鉴的。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领导干部要善于思考和反躬自省。2010年6月,他在同中央党校领导谈到对学员的要求时说,我们党需要有一批“踱方步”的人。所谓“踱方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深入思考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二是积极反躬自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总开关”,是树立正确权力观、地位观的根本前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出了偏差,权力观、地位观是否发生了位移,是每个领导干部应当经常反省的“必修课”。如何把握得失荣辱,如何看待进退留转,是每个领导干部都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体悟深透、作出回答。对自己的人生历程,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经常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反思性的回顾,也是大有裨益的。
多调研。调研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还是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优良传统,也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必由之路。多一些深入实际的调研,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基本国情,拓展视野、开阔胸襟,以更博大的胸怀对待事业,以更广阔、更务实的思路对待工作。多一些深入基层的调研,有利于我们了解基层实际情况,特别是基层天天遇到而在上层机关难以想象的矛盾、困难和问题,进而体察基层干部工作之艰辛。多一些接近群众的调研,特别是做一些进村入户蹲点式的调研,像习近平总书记叮嘱的那样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真切体悟群众疾苦,直接了解群众诉求。经常地进行这样接地气、察实情、知民心的调研,往往能使自己的小我心态转化为大众情怀,进而高度自觉、无怨无悔地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系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