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
经济新常态下,银行加快推动经营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具体到各家银行,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型以及如何实现转型,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仍是一个难题。关键在于转变经营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转型发展的各要素间的基本关系。
追求自身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新常态下,国家更加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需要金融的活水来浇灌实体经济,这就要求银行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定位,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导向,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战略部署,针对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难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找准金融支持的着力点,脱“虚”向“实”,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和良性互动。
效益与质量、规模的关系。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是银行发展的“辩证法”。我们不排斥规模,但拒绝虚胖,“规模”必须在效益和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增长,坚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在高质量的发展速度中追求效益。尤其是新常态下,在当前经济处于转型的阵痛期,资产质量安全尤为重要。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增速换挡要求,摒弃“速度情结”“规模情结”,把优化业务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经营策略、绩效考核、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好相应安排,从以规模为主的经营模式向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模式转变,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指导新时期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大逻辑。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将自身的经营发展置于这一大逻辑之下,紧紧服务国家大局,紧跟经济结构调整的脉络,聚焦经济发展动力转换中的结构性机会,在新产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业上开辟新战场,在京津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区域上发力,确保改革发展进程始终与国家要求和宏观形势紧密结合,厚植发展优势,使银行发展在服务大局中不断迈上新台阶。
稳健和创新的关系。新常态下,中央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活力竞相迸发,让动力充分涌流,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银行业而言,改革创新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探求发展良策的根本出路和基本途径。但创新必须遵循理性健康的原则,符合大势,符合国家监管政策、契合银行自身专业能力,与客户需求相结合、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精细化管理相结合、与风险防范相结合、与内部治理机制改革相结合、防范不当创新,恒久坚持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观,这样的创新才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才能为稳健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短期与长期的关系。银行转型发展既是顺应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发展质量、破解发展难题的需要。但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没有先例可循,过去谋发展的许多老办法不能用也行不通了。如果只盯着短期的经营数字的涨落,忽视长期发展能力的培育,就会透支发展潜力,发展也终将难以持续。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以新理念适应新常态,保持定力,以冲破羁绊的闯劲和久久为功的韧劲,着眼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巩固、亮点更加突出,主动调整,找准突破路径,实现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实现短期和长期的协调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