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萍:新常态下中国银业应处理好五大关系

李庆萍:新常态下中国银业应处理好五大关系

经济是金融赖以发展的基础,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核心。当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驱动由要素和投资转为创新驱动的新常态时,中国银行业如何适应形势健康发展?关键取决于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能否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发展趋势,处理好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关系。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趋势

新常态下,银行面临的不仅有挑战,还有很多机遇。中国银行业只有正确研判发展形势、把握发展趋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新旧动能快速转换趋势。2016年,传统产业增速持续回落,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快速兴起。“新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结构、新动力、新模式,加速推动银行转型,我国商业银行亟须更新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开辟新的业务蓝海,打造新的增长引擎,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趋势。今年是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随着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盘活过剩产能将不断增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发力。同时,随着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不断加快,以新材料、新能源、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高科技、高端制造等新兴优质资产逐渐形成,这些变化促使银行必须加快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构建新型融资模式和综合化服务体系。目前,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接近GDP的3倍,金融资产过剩是显而易见的,必须进行调整。

对外经贸格局加速重构的趋势。一方面,随着国外主要经济体的调整,全球价值链进入重构期,深刻影响着全球贸易格局。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必将重构未来国际经济贸易新格局。中央计划用10年时间推动“一带一路”沿线贸易额突破2.5万亿美元,涉及大量的新型金融合作,为金融机构开展海外布局,开展贸易、投资、资本运作等金融服务,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趋势。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因素综合影响下,国际金融风险点仍然不少,特别是当前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形成的风险外溢效应,有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外部冲击。银行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做好金融发展和稳定工作,切实维护金融安全,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科技飞速发展趋势。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冲击着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2016年前三季度,国内金融科技公司获得的风险投资总额已超过40亿美元,全球金融科技企业已猛增到2000多家,金融科技发展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未来,金融科技将成为银行转型的重要突破口,网贷、智能投顾、智慧网点等领域将成为创新热点。

银行监管全面升级的趋势。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和调控体系日益完善,金融机构实力大大增强,我国已成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国。在这样的背景下,维护金融安全,全面强化金融监管,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2017年,围绕金融“去杠杆”的主旋律,央行全面加强了宏观审慎评估(MPA),进一步约束银行的信用扩张,同时监管全面升级,银监会各项监管政策出台频率之快、力度之大,超出预期。可以预见,未来国内银行业的资本、流动性、资产质量等相关监管将更加严格,风险事件处罚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这对银行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